互联网研究
一,概述:
互联网信息内容形式:
内容与服务。本质包括三部分:文字,声音,图像
互联网信息提供方式:
1,信息流:内容流(动态内容展示)和消息流(交互,提供服务),提供服务和动态内容展示
2,信息块:提供内容展示
互联网信息展示渠道发展模式与历程:(以主要流量来源和用户行为目标为划分依据)
第一阶段:传统网络:主要是网站
第二阶段:主要是网站和内容流型社交网络并存
第三阶段:网站弱化,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并存
二,发展模式与历程
第一阶段:传统网络:主要是网站
内容形式:内容为主,服务为辅
内容提供方式:主要是信息块,有部分信息流
特点:网站(信息块:内容展示) → 搜索引擎 ← 用户
图片
缺点:
1,用户分散,没法聚焦,帐号的缺失,也导致没法互动,因此不能提供持续服务
2,用户与网站分裂,用户需要主动找网站,导致成本过高
3,消息流的缺失,导致部分服务需要跳转到沟通工具上去:邮件,QQ等
4,基于网址,用户使用成本高(详细分析见“传统互联网网站真的可以仅凭技术流畅切入移动互联网吗”一文)
第二阶段:网站与内容流型社交网络(facebook,微博等)并存
内容形式:内容为主,服务为辅
内容提供方式:主要是信息块与信息流。其中信息流以内容流为主,消息流为辅
特点:内容与服务 → 用户
图片
优点:
1,信息流提供服务与部分动态内容
2,用户成为中心,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一般性策略
3,用户聚焦,统一帐号。持续的互动,可以提供长久的内容展示与服务
4,主动推送,持续存在。 避免边缘化,也符合懒惰人性
缺点:
1,信息块的缺失,导致欲展示其他信息时,仍然要跳转到网站
2,消息流的弱化,使得交互不足,导致服务倾向于工具,而不是沟通
3,用户从内容流型社交网络向消息流型社交网络迁移,导致其活跃度与粘性降低。(迁移原因见“用户从内容流型社交网络向消息流社交网络迁移的原因 ”一文)
4,移动属性弱,不如移动app的随时随地的价值
第三阶段:移动app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微信等)并存
内容形式:内容与服务并重
主要是信息流:以消息流为主,内容流为辅。
特点:服务 ↹ 用户
图片
优点:
有可能完成早期搜索引擎曾经做过的事情:成为链接中心,打造互联网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