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捷克小城1--库特纳霍拉
相较于捷克,波西米亚是一个流行更广、更具浪漫色彩的名称,毕竟在1918年之前长达六百年的时间这个中部欧洲王国一直被称为波西米亚。更会想起普契尼作曲的著名歌剧《波西米亚人》(虽然剧里的人物并非捷克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几个贫困艺术家放浪不羁的生活,“波西米亚”一词从此被赋予一种精神色彩,一种与艺术家相联系的自由与反叛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仲夏的傍晚我们驶进库特纳霍拉(Kutná Hora),一个只有二万人口的中波西米亚小城,位于布拉格东南约80公里处。库特纳霍拉因其地下丰富的白银存储曾被称为“银城”,并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在13-16世纪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波西米亚国王在此开设银矿并设立铸币局铸造银币,库特纳霍拉由此繁荣发展,成为波西米亚王国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甚至能与布拉格相抗衡。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其在十六世纪被取消铸币权后便逐渐衰落下去。
从平缓的外围城区一路攀升至中心城区,一路上没见到几辆车、没看见几个人,安静的仿佛整个城市都被睡梦笼罩。
在租住的公寓安顿好,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出门在周围闲逛起来。才走了几步路就到了一座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作为地标的圣詹姆士天主教堂高耸的钟楼沐浴在夕阳下,庄严肃穆。小城静谧祥和。我们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
几分钟之后走到此地最著名的景点--圣巴巴拉大教堂及与此相临的原耶稣会学院现中波西米亚美术馆。这座始建于14世纪末的哥特式建筑极具特色,夕阳下的飞扶壁犹如根根燃烧的火炬,拱托着三个尖顶和上面的十字架,直指苍穹。这样,人就能与上帝沟通了吗?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了教堂内部。里面并不多么奢华但自带一股气势,高高的廊柱和穹顶带着一种威压,与之相比人显得那么渺小。与之相对应,教堂的壁画不乏生活气息,哪怕画的是圣徒,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圣徒,并不那么神光环绕。有一幅壁画还画了敲打银币的银匠。甚至还有一尊银矿工人的雕像矗立在教堂中。可见白银在这座城市的重要性,连教堂都不能免俗。
银矿是库特纳霍拉得以立足并发展为中世纪欧洲繁华城市的基础。匈牙利国立历史艺术考古博物馆有一幅15世纪的绘画,形象地描绘了库特纳霍拉采挖白银的全过程。处于最底层、也最劳累的是矿坑里辛苦挖银的矿工。当时的银矿最深处达521米,整个城市地下都是坑道,低矮且黑暗,矿工们不得不借助微弱的光线弯腰行走或匍匐爬行。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走了一段坑道,象征性体验了一下昔日矿工的日常。在120米深处,导游让我们关掉矿工帽上的矿灯,顿时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当年的矿工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很恐慌吧?我们很快扭亮矿灯,鱼贯走出坑道。与我们一组的一群当地初中生嘻嘻哈哈,很兴奋很快乐。与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又有谁能真正感同身受呢?
库特纳霍拉很小,所有的景点都在步行范围之内。在小城里慢悠悠的走着,白天热闹了些,有人在街上行走,有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有人坐在咖啡馆或餐馆里吃喝闲聊,也有数量不多的游客在各个景点之间穿梭。
我们看到一间餐馆,上书“全城最佳景观”,便走了进去,在露台上捡了一张桌子坐下。果然是观景的好地方!前方正对着圣巴巴拉大教堂,侧前方是耶稣会学院,侧后方可以看见圣詹姆士天主教堂和小城的一部分,侧下方是一片绿茵茵的葡萄园。对了,小城也产葡萄酒的。
这家餐馆不仅位置绝佳,咖啡也好喝,那块无花果酱酥饼更是好吃。一阵风吹过,带走了暑热,令人越发沉迷,虽未饮酒,却有了些醺醺醉意。
傍晚,我们驾车离开库特纳霍拉。回头望去,小城静静的立在那里,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我们的视线里变得模糊,渐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