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满足感
今天在翻阅《少有人走的路》中,自律原则的第一个就是「延迟满足感」,这让我想到了字节跳动的ceo常说的这个词,以及之前注明的棉花糖试验。重新查阅这个试验却发现有不同的结论。
棉花糖试验: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块棉花糖,告诉她,如果她能坚持15分钟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然后让孩子一人待在房间。
而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获得双倍的奖励,其结果能够大致暗示出她将来在学校,在工作中能通过自己意志力所获得的回报有多少。对很多人来说,通过这个测试意味着将来前景大好。
这个试验最初是由斯坦福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米舍尔和他的同僚执行了这项测试并且追踪记录了孩子们在之后人生中的进展。他们将最终的结果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报告提出延缓满足有巨大的好处,包括在考试中的分数。
但纽约大学的泰勒·沃兹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格瑞格·邓肯等人重新进行了经典的棉花糖测试,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之所以重新做,是因为原始的结论是建立在不到90位儿童的基础上的——而且全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幼儿园里选的,这个样本数量很容易造成偏差。
因此新的研究者选用了更大的样本数——超过900名儿童,这更能代表广大群众,涵盖不同人种和不同的家长教育背景。研究者们在分析他们的结论时同样会控制特定的变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这正有可能可以解释孩子所拥有的延缓满足的能力以及未来长期的成功。
最终,这项新的研究报告发现能否延缓满足与未来成功与否几乎没有直接联系。相反,研究发现能否忍到第二个棉花糖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同时,这些背景才是孩子未来长期成功的背后推手,而不是延缓满足的能力。
而这个结论是《稀缺》这本书中的结论非常一致,经济条件越好,延迟满足感越强,反之则越差。
那么是否能够定量的进行科学分析呢,结果发现了「跨期选择」这个概念,刚好用来解释「延迟满足感」。
「跨期选择」:在特定市场利率条件下,一个人会如何在两个时间点上的消费做出选择。换言之,相同的消费/收益对于个体的效用,会随着具体产生消费/得到收益时间点的不同而不同。可预知的明显结论是,相较于一年后吃顿大餐,今天去吃会更具吸引力。
其实对所有人来说,即时消费都比未来的消费更加具有价值,如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今天吃一顿美味大餐,一个是一年后你可以这么做,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所以,其实未来的选择是存在一种「贴现」的,比如说,如果一年后吃大餐的效用只是现在的90%,那么我们可以说未来这个行为的年贴现率为10%。
但是,如果年贴现率是10%,第一年的效用是现在的90%,第二年就是81%了吗?这一点倒是不一定的,因为这跟人的主观有很强的关系。
所以在这个模型中,人与人之间的「延迟满足感」的差别主要由以下两点体现:
同一年的贴现率不同(静态的)
贴现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动态的)
第一点很好的理解,关键在于第二点,每个人随时间的贴现率变化趋势可能会非常不同。
比如说,有一些人,它的贴现率是不变的,属于指数函数。
但有的人的贴现率一直在变化,比如第一年的贴现率是30%,第二年突然变成了10%,之后的贴现率变成了0,这就是意味着第 3 年和第 100 年对于他的效用是无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