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

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缺在哪儿?

2019-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佐撰

六年前,我儿子从北大附小毕业,来到加拿大进入七年级。加拿大的K12学制,七、八年级仍然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小学(Elementary School)阶段:数学能掰着手指头做四则运算就是牛娃了,尽是熊孩子在北大附小玩剩下的东西;科学就是游戏;英语开始有些困难,但不到一年熊孩子就变成满嘴英文的假洋鬼子。两年里,门门功课straight A。陪读老妈子心中暗喜,以为学渣异国变学霸的故事终于在自家上演。万没想到啊,熊孩子升入高中(High School),毫无前兆地,英语成绩就从A”筐当“一声掉到D。

陪读老妈子一时慌了手脚,丢下工作,和老师面谈。最初以为是熊孩子的语言问题,但交流之下,老师点明:该同学词汇量确实需要提高,语法错误也比本地孩子略多,但最根本的问题跟语言能力无关,而是思维问题。该同学的课堂发言和作业都没有表现出批判性思维,达不到中学生的学术要求。最后,老师似乎是在安慰我,说:缺乏批判性思维是她教过的华裔学生共有的问题,所以你也不用太在意。

好吧,我们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但是!到底老师想看到的这个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为什么华裔学生会“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即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彻底的西方词汇,它的根基文化最远可溯源自苏格拉底式提问,但这个名词却是上世纪中叶才产生的,并迅速成为西方教育界的共识,渗透到了K12教育的细节中。

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在西方教育界格外重要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的的定义。加利福尼亚Elon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对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调查,结果那是相当意外:

与此相对的,2017年斯坦福大学REAP(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gram)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基于对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评测,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俄国和美国学生至少高出两到三年的段位(“Freshmen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in China score two to three years above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the USA and Russia on a series of math, phys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tests (Lu et al., 2017). )。

你看,明明是美国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而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更强,那么为什么”华裔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反倒成了中外教育界的共识呢?这里面,除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以外,到底有没有其他原因?

在仔细研读了几本西方经典批判性思维著作及论文,并和老师多次交流后,我慢慢搞清了事实的真相:

对华裔孩子来说,比缺乏批判性思维更普遍的问题是: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西方教育所期望的恰当方式展示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本质上讲,批判性思维跟常规思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所以有人说,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think of thinking)。因此,在课堂上对批判性思维的评定,是基于学生是否展示出了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而这恰恰是华裔孩子的弱项。

总结华裔孩子在展示批判性思维上的减分项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重结果不重过程

我们说了,批判性思维是对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反省,所以展示批判性思维最关键的,是展示出整个思考过程:为什么我关注这件事?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观察到哪些问题?我做了哪些调查?我对收集到的信息做了哪些处理?我对信息评估取舍的依据是什么?我的结论是什么?下一步我要怎么做?这些都是老师借以评判学生思维模式的证据。

然而,我们的孩子更倾向于省略自己所有的上下求索的辛苦过程,直接对外捧出一个结论。孰不知,结果固然重要,过程却更重要。这就好比是一道证明题,只写结论没有证明过程,老师也没法给你评分。对比加拿大本地的孩子,哪怕他们最终啥结果也没弄出来,啥结论也没有,也会口若悬河地大讲一顿自己”研究“的过程。

与此相关的,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当众表现欲,而且会觉得强调自己研究过程有自吹自擂之嫌。中华文化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是强调倾听多于强调表达,“能说会道”在中文语境里妥妥地是个贬义词。但是展示批判性思维,是真的需要“表演”的,否则你脑子里再千思万绪,老师看不见也是白搭。

不爱提问

提问力,在批判性思维的展示上至关重要。只要是讲批判性思维,一定会说要多多提问,层层递进。

而国内中小学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为主,好一些的老师会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差一些的就满堂灌,学生只有被动接收的份儿。爱提问、爱质疑的学生很可能被老师当成“刺儿头”,提低级的“弱智”问题会被老师同学嘲笑。

在家里,我儿子时常吐槽某些加拿大同学频繁地问“幼稚问题”和”不合情理的问题“,既显蠢,又占用课堂时间。与加拿大同学比,华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普遍较低,很少提问。我们对”好问题“的要求比较高,对”傻问题“的容忍度又比较低,导致我们的孩子有问题也更倾向于闷在肚子里,下课之后找同学、朋友去问,或者回家自己查资料。

这种藏拙无疑忽视了另一个视角,在老师眼里,那些提出”傻问题“的孩子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的思考,反而更符合批判性思维的理念。

追求和谐,回避冲突

有一次,我注意到儿子放学情绪不佳,问下来原来是课堂讨论时有个同学总是跟他作对,否定他的提案,否定他的观点。对,他当时用的就是“作对”这个词。进一步了解,我儿子也承认那位同学的提案很有道理,人家的观点的确比自己考虑得更周全。只是他在情绪上不能接受,说穿了,就是他觉得自己丢了面子。

被别人“不同意”是丢面子,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该同学表示,当众表达“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很困难。

加拿大Brock大学Michael O'Sullivan和PEI大学Linyuan Guo在一篇关于中国国际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中提到:北美文化追求个人观点和独立思考,而中国文化追求大局观与和谐集体,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当众表达“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件很失礼的事。

在讨论中,我们的孩子的主动倾听能力可圈可点,但对不同意见却更可能选择缄默,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甚至可能会妥协、顺着对方的意思说。而这就成了华裔孩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证据。

执着“正确”的结论而非结论的合理性

这一点倒的的确确是我们孩子在批判性思维上的缺憾。

中华文化同质化比较高,也正因此,中华民族有超强的凝聚力。若说有什么缺点,就是价值观相对单一,对多样性的容忍度较差。

反映在批判性思维上,我们的教育很重视教授“正确答案”,而且这个“正确答案”还往往是唯一的,不是多选的。结果就是孩子会比较纠结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然而,在北美,除了一些敏感的政治正确话题,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信仰之类,其他方面,没有严格的对与错。你可以认为哈利波特会成为下一个伏地魔,只要能从”哈哈哈哈哈哈哈“七本书里找出有说服力的线索。合格的老师较少评判学生个人观点的对错,而是对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来评分。只要你提供了充分的、合理的、有逻辑的、经得住质问的论据,并且表达方式清晰无歧义,那么结论本身并不影响评分。

我儿子11年级的阅读课要读一本畅销小说,他读了几十页,很不喜欢,吐槽男主像个大脑脱线的傻子。我说:那你就把能证明他是个傻子的证据写出来呗。当然,他并没有这么写。当读完整本小说后,他的观点已经发生改变,真正地进入了男主的世界,理解到,以男主的生活背景,他做了他认为最正确的事。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能够换位思考,并能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已有论断,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这些年,在大学、中学阶段出国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培养孩子在批判性思维上秀外慧中无疑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业。消除上面提到的四个减分项,需要爸爸妈妈的努力。

关注孩子得出结论的过程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只在认为孩子的观点不对时,才去追问“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样的追问更像是问责,不利于鼓励孩子表达个人观点。更好的办法是无论孩子的观点“对”或“错”,都应该请孩子解释他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澄清他推理过程可能的疏漏。

让孩子学会多种表达

和孩子聊天讨论时,同一件事、同一个观点,不妨请孩子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语言来陈述。多问孩子“如果换一种说法,你能不能讲得更好更清楚呢?”“如果是XXX,他会怎么讲这件事呢?”,诸如此类的问题。

适当扮演专跟孩子作对的魔鬼

当孩子提出一个观点时,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与孩子辩论;质疑和否定孩子的假设;提出一些棘手的境状让孩子分析;等等。由于孩子的阅历有限,考虑问题也不会很周全,爸爸妈妈适当地扮演魔鬼,既能开拓孩子的视角,又能让他们对不同的观点习以为常。

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思考的过程很重要。爸爸妈妈也要经常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让孩子学会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附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五个Tips和5W1H方法

五个Tips

批判性思维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提出五点小贴士,帮助小学阶段的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W1H方法

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的孩子,北美学校常用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5W1H方法,也很适用于家庭环境。5W1H即Who、What、 Why、 When、Where、 How,代表五组关于谁、什么、为什么、何时、何地、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学会用这些问题来引导自己的思考,对掌握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本文仅授权“阅读第一”公众号使用,其他媒体转载请联系本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