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学记博物馆看什么

珍藏60年的蚌产皮鞋进入博物馆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188人  郭学东_8a8c

郭学东

新年伊始,博物馆为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正在酝酿相关活动。两位从固镇来的观众,兴致勃勃走进保管部。他们打开提包,拿出一双看似极为普通的旧皮鞋,向博物馆捐赠。

作者与捐赠人崔绪鹏交谈

这可是来路不凡的稀罕物!我已经从原博物馆馆长辛礼学那得知,它是当年蚌埠皮革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送京展出的献礼展品,仅有两双,撤展返蚌出售,被幸运顾客买到。而这双皮鞋则更有幸,物主是那么珍爱它,经过两代人收藏了60年,品质依然较好。

捐赠者是物主崔绪鹏儿子崔少鹏。他告诉我们,1959年父亲在新马桥公社工作,11月份来蚌埠一家部门办事,因为早到了些,就先在二马路闲逛,走进了一家面向北的百货商店。刚刚开门,服务员正把两双皮鞋放柜台上,还没放好。他发现皮鞋特别漂亮,上去拿了这双,而另一位顾客也上前拿了另一双。服务员对他们说,你们俩真巧了!这两双皮鞋昨天才从北京展览撤回来,领导叫让放在店里卖的。当时售价记不清了,父亲那里是23级干部,工资也就是30元左右,可能用了他一个月的工资。那时,顾客对产品包装及品牌还没像现在这样重视。但这位女服务员很认真细心地向说,这是蚌埠皮革厂生产的,采用的合肥大蜀山野生动物麂的皮制作的,就生产这两双。在北京展出时,很多领导都参观了庆祝国庆10周年的工业展览。毛主席走到安徽展台前,还摸了这两双新款式的皮鞋。父亲听到这些,更加感到这双皮鞋的珍贵和自己幸运。他回到家后,穿上皮鞋,走起路来,就听着鞋底发出咯叽、咯叽的轻轻响声,有一种特别轻松而又自豪的感觉。大概穿过一阵子,后跟掌子磨掉了。他想起这双皮鞋的来历不凡,舍不得再穿了,于是就把它收藏起来。父亲前几年不在世了,因为我知道它是蚌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制作的礼品,依然妥善保存,在我家收了整整60年。现在,蚌埠有这样好的博物馆,应该是它的最终归宿,也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当年蚌埠制作的皮鞋。经过查阅多种资料,证实了捐赠者提供的背景情况的真实可靠性。庆祝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展览,是一项在全国各地举行的活动。安徽进京送展产品所需的轻工日用产品,之所以在从蚌埠选择皮革制品,是因为民国时期蚌埠不仅是盐粮集散地,而且也聚集着皖北各类牲畜皮料资源。1927年蚌埠成立第一家皮革厂,聘请上海、杭州专业人才设计产品。1929年安徽省在蚌埠利用倪公祠旧址兴办省第七职业学校,专门设有制革科,为蚌埠及皖北地区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至解放前蚌埠就拥有70多家制革作坊,在安徽省具有较早技术优势与生产基础。1958年成立的地方国营蚌埠皮革厂,年产皮鞋就达到4,6万双。为制作国庆送京展品,蚌埠皮革厂可能是借鉴上海流行的样式,设计了这双样式新颖的款式,采用麂皮加工的绒面革上等面料,试制出了春秋季的轻便皮鞋。

1959年蚌埠皮革厂生产的麂皮轻便式皮鞋 1959年蚌埠皮革厂生产的麂皮轻便式皮鞋

收进博物馆的这双皮鞋,系平头、低跟、带廓形的轻便皮鞋。麂皮绒面经人工处理为咖啡色,牛皮底料制作。它不属于配套西服正装的“三接头”皮鞋,而是春秋季节休闲式皮鞋。只是配上一只鞋带,鞋跟稍加修理,鞋面打理一番,就能成为比较好的文物。它证实蚌埠制革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达到的能力,显示着在全省轻工业行业占据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