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
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
人与踏着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
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人与知识的对话,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想课堂在对话上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如果以发言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旨在倡导学生的自我表现的话,那么,对话的课堂倾听与应对,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意义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之间昔昔相关的共鸣。
人与知识的对话,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学生主、客间的对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表述自我。
如日本的佐藤学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着所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题为学生发言的立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取发言中包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情感共鸣。
在社会主义建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研究表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学习能够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的手段能够达到的水平,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叫做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是要把握好设计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以个体值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溪溪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
这就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