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我的大学大学生世界

如果可以,我放弃清华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得及
文/魏宏志

这两日,“北大留美学生万字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的热点新闻刷屏,我在不同的平台看到民众的评论站队不一。其实教育和情感都是复杂的问题,在这之中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只有在双方扶持中找到相对的平衡,才能过好这一生。

不知道您有没有想到,假若这个新闻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身上,那么这件事可能不会成为新闻。清北作为中国顶级学府,自带举重若轻的力量,也自带明星加成的色彩。它就是一种光环,让人敬仰或者生畏。而正在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又将这种名校学生的使命感和信念感表现得尽致淋漓,令人产生“为什么当年没考上清北”的想法。可问题是,是否有人会知道,当年高考数一数二的红花状元,其实也有一个成为普通人的梦想呢?

我在某社交平台,遇到这样两个清华故事,现在与你分享。


1.

相夫教子,解甲归田

小刘是2015年县里的高考状元,现在也面临着毕业后寻找人生方向的问题。她想法很简单:找个爱人,回到家乡去,有一片田地,种花种草种田。

“清华的孩子怎么能种地放牛呢?”她的父母不解,她的舍友也表示诧异。

小刘不喜欢科研,提纯与萃取,完全不是她的style,“稻香老农”才是她应有的范儿。这也被她的室友打上了“享乐主义”的标签,而她的父母明确表态:要么去一家大型公司,要么去国外留学深造。她妈妈是这样说的:“回到家里工作,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你不记得当年我把你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了好几百份当请柬吗?咱们全县都知道你,你可别让我脸上的光在下半辈子变成脸上的灰!”

她无奈地跟我说:“也不怪谁,连我们学校里都有一个隐形的认知:清华的学生去找工作,是一种耻辱。”

“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因为好学生都是公司主动来抢的。”


2.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颜哥是2008年考上的清华,当时县长领着一群人,敲锣打鼓地来到了他家的门前。乡亲们各种握手,让他不要忘本,他自己也觉得他在十八岁的人生里走到了高光点上。

然而,他在清华的时光并不快乐。顶级学府的学风是残酷的,不进则退。刻苦只能让他维持在及格线水平,却不能像那些室友一样拥有充实的交友娱乐社团生活却照样排在班里前十。

天赋在天赋面前,是自行惭愧的。高中的全校第一在这里成为凤尾,让他难过,并带着不堪。他跟班里好几个成绩倒数的同学组成“依偎小组”,大家同样抑郁,就是防止有人会走向极端。

这似乎是骇人听闻,但他告诉我,这不是个别现象,在清华,每个排在班里倒数的,都不会是个开心的人,清华不是“六十分万岁”的乐园。

就这样,大学生涯过去,他回到家乡,当上了公务员。因为学历亮眼,他也被拿来处处比较,有时候稍微做错点什么就会听到:“呦,清华的学生就这水平?”

他不擅长社交,每每回应得不够得体时,耳边也立刻响起来:“呦,还清华的呢,连话都说不明白。”

他告诉我,“有时候,很想自己没进过清华,去个985,当个快乐的学生,现在一定不会这么小心翼翼地心累。”


3.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因爱人逝去,顺治遂选择了出家了此一生;在电影《公牛历险记》里,本该是大块头的巨无霸,因热爱花草,遂逃离了农庄,变成了“牛爱花”。然孝庄要求顺治死,不然会被天下人耻笑;然公牛劝服不了被暴力定义的同伴,同伴还笑它应该去当个兔娃娃。

普通人拔一下尖会被认为是出众,而顶尖集团出一点错误就会被千夫所指,这是社会的惯性,也是难以撼动的偏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该成为马云——马云也会担惊受怕。倘若世俗的眼光能多些理解,也许更多的人会拥有快乐这个奢侈品。

回头再看与父母绝交的北大学子,他是孤独的,他更多地是被社会看着笑话,他的父母也被邻居看着笑话。本是最亲的人,却相互难为;本是普通的人,却因为成绩好,而被群众认定大有作为。

谁又知道,他们只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歌呢?

愿孤独的灵魂都能得到解放。

慢慢来,一切来得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