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学习国学经典日更达人联盟

菜根谭(28)|事理自悟明,意兴自得妙

2023-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都在路上

事理自悟明,意兴自得妙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1];意兴[2]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3]。[1]了了:聪明,清楚明白。[2]意兴:兴趣,乐趣。[3]休休:安闲得意的样子。

【译文】通过别人的解释明白事物的道理,有明白的地方也会有迷惑的地方,总不如自己参悟获得的道理那样明白清楚;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某种意趣,有得也会有失,总不如从自己内心中产生的某种意趣更惬意自在。

【理解】

别人说的,书上看的,其实都不是自己的,只是进入了理解的第一阶段;只有和自己的生活与实践检验过的,才是正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学思践悟,形成正循环,融入自己的底层逻辑。

【故事】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主要讨论的是道德认识和践履的关系,侧重伦理学方面的讨论。当时主流的知行观为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互发。在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背景下,阳明对这种将“知”与“行”一分为二,设定先后顺序,二元讨论的观点深感忧虑。

王阳明认为知行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之真深与行知明确互相印证,行到明处确处即是知。知行是一体过程中表现的两个不同特点。根本上说,是不可言有知行区分的。在阳明看来,知明觉精察与行真切笃实不可分割,若行无法真切笃实,即不算知;知无法明确精察,便不算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意思其实是:真正的“知道”是和“行为”统一起来的,知道即做到,只要你能“知道”,一定可以做到。

你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你不知道而已。或者你所谓的“知道”,只是自认为自己知道而已。

请记住:不是从比尔呢那里获取了一个道理或者经验就叫“知道”了。只有当一件事成为你的本能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叫“知道”!

本文收录于《菜根谭》学习专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