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读写共生:跟着《师说》学写作

2022-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蜜蜂121

读写共生:跟着《师说》学写作

文/李丽娟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的笼罩下,韩愈如一股清流,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并对诽谤者进行批驳,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加以批判。

《师说》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诞生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杂文大体相似。

《师说》即为议论阐释从师学习的道理。就其对议论文的启迪如下。

一、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抽丝剥茧表明正确态度

在文章开头就提出全篇的中心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开宗明义,不讨论、不迂回,直接就亮出底牌,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有老师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直接顺理成章地回答了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是解惑之人,人人都有困惑,从师学习解答疑惑就是正常的行为方式,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有人有疑惑却不从师学习,愿意它终究只是疑惑罢了。这种行为就是反人类、反常态的行为。

韩愈就开始联系自身来说,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常行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从师学习是一定的,不仅要从师学习,还无论贵贱老少,从师学习的标准就一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对比反衬罗列社会现象,条分缕析批判不良行为

在第二段中,作者不禁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现在面临的现状是第一类人是完全拒绝学习的人。这类人比圣人差得太远,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而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在这种反差对比中,当然是对现实最为有力的抨击。

第二类人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愿意亲自付诸实践,而只叫自己的孩子学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二字完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观点。聪明的人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唯此,孩子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第三类人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却局限在了知识的增长上面。他们选择从师只知道让孩子学习知识本身,却忽略掉了知识之外的更为重要的传道解惑。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业不够精进,并非来源于他知识点本身没有掌握清楚,分析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于他们的心理上存在困惑。所以,老师必须要及时帮助孩子梳理清除内心的拦路虎,要传其道解其惑。这样子,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不惧风浪。

第四类人是最可恶的人,他们自己不学习,还去嘲笑别人学习。他们从师学习的标准是人的地位高下之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一个人从师学习的标准发生改变,那么人生就会发生质变。以道为标准的人越来越精进,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位为标准的人则越来越落寞,如士大夫之族。

三、有的放矢批驳精准到位,正向激励倡议顺理成章

在一次次的对比当中,让人清晰地看到对待从师问题的态度直接就影响到了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韩愈的批判对象是显而易见的。树立好靶心,并且一一进行攻击。而正向的人和事(如我从师学习以道所在为准的思维方式、巫医乐师百之人认真从师的真切践行、孔子以不如自己的人为师的谦逊态度)就是他所需要抵御抨击不良行为的真枪实弹。

文章最后,韩愈指出了本文写作的原由,那就是褒扬李蟠乃恶俗中的一股清流,已经懂得了六艺经传。却还在向老师学习。在李蟠的身上,韩愈看到了新生代的希望,他也期待着更多的李蟠出现,能够扭转世风,虽已懂得许多,但是能够真正地谦逊地、低调地践行从师之行为,并且不媚俗不媚上。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倘使如此,那么日下的世风定能够再起。

综上:我们在作文中务必要注意开宗明义表明观点,结合社会现象中恶的一面加以批判,发出好声音,弘扬正能量。

2022年9月27日于静心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