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翰林院”是怎样的机构?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旗卷虎藏身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土人群体。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宋朝后翰林官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翰林学士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翰林地位清贵,当时的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晩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下”的表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