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历史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简友广场

好大一棵树

2024-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一任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树梢上的淮师》一文昨天早晨6点11分在简书发表后,沾了大树和文中提到的师生的光,得到很多朋友的关爱和指点,有点赞阅读的,有留言鼓励的,这些鼓励真乃春风化雨润心田,激励我写出更多的生态散文。在此一并写此文致谢。

第一个给我微信留言的是王业松先生。王老已经是鲐背之年,1958年毕业于淮安师范学校,曾任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原文是这样的:

读张同刚先生《树梢上的淮师》有感

王业松

人化为树,树化为人。淮师由师专成长为师院,梧桐树与淮阴师范学院都有生命,成为一体,一起成长。师院在为国育人,梧桐树在为师生遮荫。

我每天由水渡口乘有轨电车(小火车)到市游泳馆游泳,每次路过师专老校门和校门口的这株梧桐树,我都注目仰望。

我的老师汤其彬曾在师专中文系任教,我的南京大学同班同学曾在师专工作,我的老伴由淮安师范学校并入当今的师院。更值得纪念的是我的岳父韩克秋是淮阴师专创办人之一。我看着淮阴师范学院在成长,在发展,我也随着时间变成九十一岁老人。但我仍在追梦路上奔跑。我还在与淮师一起成长,还在与梧桐树一在成长。

王老对淮师的情感深厚,这种在追梦路上奔跑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树梢上的淮师》提到的皮光纯先生,发了一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1949年建国,淮阴各县兴办学校急需教师,政府开始办师范,没有校舍,就利用酱园巷的没收吕姓地主家23间房屋为学,当时招不到完小毕业学生入学也无法实行正规学制,就招小学没毕业的、速训几个月、分到各县做小学教师、称做简师。随着能从各县招到完小毕业学生即称初师。1952年在孙大庄买地建校(现交通路校区)称中师,新建教室为甲级,在淮阴地区一流。吕姓地主的女儿1980年之后,利用国家政策,拿着当年的地契说是国家托管,多次到学校索要土地房屋,后来后勤工作人员从淮阴市档案馆查到当年镇压吕姓地主没收财产的文件,抄写下来并由档案馆盖章证明,不是托管,吕姓女儿才作罢。真心建议皮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把淮师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徐高明先生的留言简洁明了:开悟,通透。

金厚勋先生以“好手笔”予以鼓励。

刘正伟先生留言:黄希坚的故事第一次听说。犹记黄炳老师音容笑貌!

叶健女士留言:由树抒发情怀,使人产生共鸣

中文1998级3班张新松在校友群里留言:难得的母校文史,丰厚的梧桐情怀读之,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在“最忆淮师”群里。朱延华先生曾在淮师工作多年,他的留言为:拜读已毕,厚史深情!我也一直想写这棵树。徐昌政先生出了他前几天拍的淮师校门,王新鑫女士贴出了她拍的从校门里往外拍的大树照片,我都不满意,自己又去大门口拍了一张大树全景照。

高中同学王通留言:同刚是淮师变迁的见证人,母校是有故事的,也请教授继续分享更多精彩的作品。蒋国清同学说,也请写些新袁中学的人和事,可惜我忘却了许多。

简书的友友也给予留言支持我。蓝胖说说在简书留言:“承载历史的不仅仅是它们,还有经历历史记忆的人”。河南妞说:“渊源流长,支持老师大作”。阅己一悦己留言:“生命的智慧是相通的”。

我的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点赞和留言鼓励,很多平时不点赞的人都予以点赞支持。我想主要是它写的是身边事,身边人,这个看似简单,其实最难写,因为大家都耳熟能详,写得要让人觉得真是这么回事,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另外,生态散文也是未来的一个重点,沾了题材的光。

我到校门口拍大树照片的时候,门卫对我说,听说这棵大树一开始是两棵,其中右边的一棵很小的时候被小孩玩火烧死了。

无独有偶,9月12日16点19分,学校官微推出《杰出校友、著名作家徐则臣寄语2024级学弟学妹》,在寄语视频中,徐则臣回忆了28年前自己初入淮师时站在交通路校区门口大梧桐树下的场景,讲述了这棵大树在其大学生活甚至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这棵大树就是大学的风貌,每一位学生就如同这棵大树的一根枝、一片叶,既从中汲取营养,又使得大树更加丰茂与强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