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这个朋友谈谈。随感都市故事

想成为令别人羡慕的人,却丢失了自己。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33人  卢旭梁EvanLu

近来公司在做与吴晓波合作的产品营销,营销主题是“中产焦虑”即中产阶级的焦虑。我想这中产都焦虑了何况达不到中产的人,岂不更会焦虑。

别的不说,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无疑也是非常焦虑的。每天挤两个小时的地铁,中午外卖,晚上地摊,存款增加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升的速度。10个人里面有7个人节衣缩食凑首付,剩下3个嘴上说着不买房不买房,要么嘴硬,要么根本买不起。

都市的年人无疑也是非常努力的,可谓是努力与焦虑并存。努力的追求更好,却为现实的残酷感到无助。

因为无助,所以焦虑。

                                                                                                ***1.我们出发动机可能错了。***

我想从最近比较火的网络剧《东京女子图鉴》说起。女主绫出生在位于日本东北部的秋田县,在17岁时就定下了“想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的人生目标。在她东(京)飘的20年,这句话不断影响她的选择。

1.png

她住在租金低廉的商业区,心里梦想成为与众不同的事业与爱情兼顾的女人。她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她和温柔帅气的同乡谈恋爱,同时每周参加有机会钓到金龟婿的联谊。

同乡男友温柔帅气,给她做饭,陪她散步。她幸福地哭出来,但这种唾手可得的幸福仍然满足不了她。于是她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发起进攻。
25—30岁的欲望是通过婚姻进入上流社会。

25、6岁,她当上了品牌经理,拿到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薪水。她也如愿和一个高富帅交往,一切都顺利地不可思议。

27、8岁,命运的转轮总是相似。高富帅不辞而别,就像她对待同乡的前男友一样。

被甩以后绫才知道,嘴上说着不婚主义的高富帅实际是劈腿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模特。

30-35岁的欲望是找到能支持妻子完成梦想的男人。

30岁,为了维持高消费的生活,她换了一份收入更高但压力更大的工作。白骨精女上司对她很苛刻,压力倍增的她,遇上了一个能让她喘息又能带她进入上流社会生活的男人。

她成了很多人不齿的小三,开始享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欢愉。

33岁,她被已经儿女环绕的同龄人刺激到,决心组建家庭。

她离开上流社会的男人,开始艰辛的相亲之路。

这个时候她发现,相亲市场对30岁以上的女性很不友好。她在事业和个人审美上的努力,在这里一文不值。

索性还是觅得一个不错的对象。尽管这个对象又老又丑,但有一套豪华公寓和900万日元(54万人民币)的年薪。

最重要的是,他说他希望自己能帮助妻子完成她的梦想。

绫觉得自己终于能在这个城市落脚了。。。。

后面面的事情我就不多说赘述了,主角绫过的并不幸福,至少在未发现生活真相的十几年并不幸福。

这部剧若是一个范例,多少揭示了都市生活男的一些所追求更好生活的规律。但这种方式真的可以使我们幸福吗?

2.成为别人羡慕的人也未必幸福。

《东京女子图鉴》这部之所以已不可阻挡之势,火遍大江南北。无疑是把普通人的欲望解读的淋漓尽致。

2.png

电视剧一开始女主角绫与老师的对白,可谓人性、欲望的最直观表达。绫 :“想成为别人羡慕的人,难道能称为别人羡慕的人还会不幸福吗?” 这是女主角绫对老师的问题:”将来要做什么?“毫无掩饰的回答。

生活中不乏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我们爬山涉水的不断努力,生怕别人瞧不起、看不上。我们那么努力的使自己变得更好,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被别人看不起会使我们产生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我们才努力使自己变强,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同。我们越努力反而越焦虑,即便有时完成了那个自己定义完成了之后别人就能看上的目标时,短暂的自我满足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焦虑。

3.png

曾经也看到这样文章《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焦虑》却给出了答案:

文章称这种努力者为“焦虑努力者”。

焦虑努力者之所以过的不快乐是因为一开始的动机就是被焦虑所驱使着。

他们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会被别人看不起等等而产生了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他才会努力去变强,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同。
但是恰恰是他的这种“摆脱焦虑”的渴望令他又产生了一种「二级焦虑」,也就是“因为无法摆脱焦虑而产生的焦虑”。
所以,越是“努力”的想摆脱焦虑,却只会令焦虑变得更多。他会因为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于是他达到目标的进度就会变慢,而进度变慢又会加剧他的焦虑;
于是他的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他最后无时无刻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而无法再去做任何事,无法再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而无心体悟和感受生活又怎么能幸福呢?

3.听从潜藏在心底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归属。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著名好莱坞导演,在哈弗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道出:他很幸运他在是18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还不知道“我是谁”,怎么可能知道?因为在生命的头25年里,我们被训练去听从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声音。父母和老师们用智慧和信息塞满我们的脑袋。然后换乘企业主和导师再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是怎么样的?通常这些权威人士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疑惑还是会爬进我们的脑袋里,再蔓延到心里。就算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不太是我想的生活,但我们还是会选择顺从,因为这样会更容易。

4.png

但是生活这东西,你抛它于一旁置之不理,他也不会理你,并回报于你同样的颜色。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你的现在也必将影响你的未来。生活就是这样环环相扣,不经意,不上心,不细心,不用心,也就怪不得觉果抛给同等回报。

我们在世俗的尘埃里欲壑难填,苦争恶战,甚至有时候也会隐隐意识到这样是不正确的,这种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却早已习惯在既定的规则、既可满足里逆来顺受,不想走、也不甘心。

我想这就是对生活的妥协前兆吧,然而妥协就意味着,我们要失去些东西,这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你选择了这个生活方式,必然会失去那个。

前段时间读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面的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为了埋藏在内心的画画梦想,毅然选择放弃安逸的股票经纪人的工作,来到巴黎,开始创作。在随后十几年里,唯有画画与贫穷为伴,但他并未觉得的自己不快乐。这突然使我意识到追求那个喜欢的事情有多么的重要。

当然我不是想表达你要像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妻弃女,为了梦想不择手段。但寻求自我,的确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需要你付出的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这也让我想到「精英」这个词,我对精英的定义是,能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敢于面对新挑战的人。固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的舒适区,不敢迈出一步的人在我看来是与精英则这个词毫无关系。

王小波在解读贫穷时说,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负面的生活方式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我想这也是一些人慢慢对生活妥协的原因吧。

有时候生活狠狠的给了我们一巴掌,有人捂脸叫疼,有人选择把他抽回去。我们并无权去评判别人选择还击的勇敢,还是批判一个捂着脸叫疼的人的怯懦。因为那是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干涉。

但有一点我想很重要,你要遵循自己内心声音,因为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人比你更清楚。

罗素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不知道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但我觉得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一种,人必须过自己能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Ta改变一切的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