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华文化自信,AI大模型任重道远

2024-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吴言不语零一二三

周二参与了公司内部组织的读书会,主题是《沁心一戏》,主角是田沁鑫导演,她是知名的话剧导演,观看了她用心做好话剧,讲好中国故事的访谈。

首先,今天这个话题看是讲戏剧,其实还是讲到了文化自信这方面。我记得田导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 她说她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里,而不是在一个800年历史的类似英国一样的国度。这句话让我很感慨,我们这个国家有5000多年历史,真的是一笔财富,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我们粗略回顾下我们的文化:从最早的三皇五帝,到伏羲的八卦,再到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然后又有了殷墟的甲骨文,有了诗经,有了孔子和老子,然后还有诸子百家、稷下学宫,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再到魏晋名士,阮嵇、嵇康、陶渊明,佛教的玄奘、六祖慧能。跟到后面再看,我们大唐盛世有了唐诗,李白杜甫,后面有了宋词,苏轼陆游,然后是元曲,然后是明清的小说。更别提我们中国那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手工艺,各种各样的建筑、美食、服饰,这些都是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博素材,无论从中提取各方面去创意去设计,它都是一个宝库。所以为什么我觉得田老师她有这么多的想法去呈现,都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历史文化随手就可以呈现。

放眼全球来讲,我真的是感谢,和田导一样,非常的荣幸能够生长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里面。

她还提到了这个戏剧。关于戏剧,我去了解了一下这段历史,从元代开始,中国有了这样戏曲,戏剧。元曲,从昆曲开始发源,再加上杂剧,然后才开始慢慢有了戏剧这种形式。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是没有出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我们有过诗歌,词赋、音乐,但是唯独缺少了这个戏曲、戏剧这一块。相比而讲,反而像国外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古希腊的悲剧,还有印度的梵剧。中国出现特这个元曲,终于把这个缺失给弥补上了,整个中国文化就更加地完整了一些。

元曲,在《中国文脉》这本书里面提到,

它填补了中国人长期没有觉醒的一种化身扮演的意识,以及移情观赏欲望。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地抒发的是一些自己的情怀,然后以一些或含蓄或简练,或激昂或大气的诗歌方式去表达,你会发现非常的短小精悍的一句诗,里面就包含了很多意思,微言大义。而出现元曲之后,我们可通过演绎法,把民间化的这种方式反而激发出来了。

这可能也跟当时元代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文化诗歌的宫廷气、道统气没有了,元代在诗歌方面有前朝的大发展了,反而激发了一些民间的创作热情,更加平民化了,以至于到了明清时代,小说也出现了,也是一种平民化的呈现。小说、评书这种形式让普通大众更加容易接受,整个中国文化更加完整了。

第二个点,中华服饰也是一个非常瑰丽的宝库。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我们有好久没有建立起这个自信了。不过从2001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唐装亮相,那个时候,我们给人的印象就是唐装就是中国源远流长地历史的一个象征,但实际上唐装只是中华服饰中一个小小分支,中国拥有更具有历史的以汉服为代表的服饰。今年春晚有个亮点,我们都看到了真正在历史中出现过的汉服。我们看到了有唐代的,汉代的,明代的,还有宋代的四个朝代的传统汉服,它们的风格都不一样,由四位女星分别穿出来表演节目,给全国乃至全球观众呈现出来了正统的汉服,完全是尊重历史、复刻古代的服饰,而不像前些年的春晚,穿的汉服其实是个四不像。

这也反映了汉服这种文化慢慢的开始兴盛起来,并在民间形成了产业。我记得我上大学十多年前,刚开始有了汉服社团,也是代表中国汉服文化慢慢地被大众所接受,受到越来越多人喜欢。我们拍艺术照的时候,不再是一想到想要穿一个稍微好看些的传统服饰,会想到日本的和服,会想到韩国大长今的韩服,中国不仅仅是有近代的旗袍,更多地是有着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的汉服,这是我们自己的服装,当然还有各个少数民族的标志性服装,这是一种慢慢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

第三点,刚才奇哥也提了旅法女作家边芹,我看过她写的一本书叫《谁在导演世界》,作为一位长期旅居海外的作家,她在西方的体系内也体悟到很多,她提到了文化入侵,文化偏见。奥斯卡金像奖实际上就是只是西方的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们在他们的语境下去迎合他们才能获得这个奖。那么获得的这个奖又有多大意义呢,它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反而可能不是那么。我希望的是如何去把我们的文化输出给国外,而不是在他们的语境下去迎合他们,受制于他们,去投其所好。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也经历过一些浩劫,文化可能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断层,然后整体开始重建,但更急迫地是开始追求经济发展。文化的发展,显然没有赶上经济发展。有段时间,外国文化大量输入,大家都觉得西方文化就是最好的东西,然后都去学它,甚至会有一些河殇论觉得中国文化是衰败的。不过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整体增强,国民自信建立起来了,文化自信也建立起来了。

我们要想办法就是做文化的输出。官方也做过很多尝试,比如说做孔子学院,民间也做了很多尝试,当然还是很不够的。

最近我也发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有亮点的一些小爆款,比如说最近科目三舞蹈听说火遍全球了,当然这只是搞笑的个例,就根据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改编的一个舞蹈都可以火成这样,可见前文我们说的中国文化宝库有多少素材。当然我想外国人还是挺多人觉得中国文化蛮神秘的,就是传说中的那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有一些东西挺玄乎的,科学暂时无法解释,但是还挺有用,他们其实也蛮感兴趣的。再举个例子,像我熟知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我们这拍的这些剧被很多国家也翻译成他国语言,在别的国家也很受欢迎,东南亚和东亚文化圈会多一些。然后还有像非洲那边,它们也会输入一些中国的电视剧,比如说我以前看过一个报道,提到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个电视剧在非洲那边就很火。

所以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整体国力的提升,在经济上也开始的独立自主,国防安全也有保障,别人不敢欺负你的时候,别人开始尊重你的时候,你的文化自然会让别人觉得很好奇,很感兴趣,特别是像我们建立的一些友好邦交的国家,那更是如此。

今年还有个现象,咱们的央视春晚,虽然可能在国内的收视率降低了,但是它在国外的收视率可是越来越好了。据报道,今年春晚的直播播放量达到近8000万次,比去年相当于增长了50%多,这也是一个好的数据体现,体现了越来越多人对中国的文化有兴趣了。

谈到最后一点,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这块,那我们做的大模型目前还比不上这个ChatGPT是为什么呢?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就是算法、算力和数据。咱们一个是算力,算力确实不够,没有别国积累那么多,尤其是因为受到芯片制裁之后。想训练一个大模型,在这方面别人可能的成本投入比我们多,拿到的卡也比我们多,迭代训练的速度也就快了。不过我相信,我国在芯片自主研发上一定能后来居上,不再依赖别人,解决算力瓶颈问题。第二个就是说我们的数据积累的不是那么多,但这方面我觉得都是也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数据,只是没有好好归纳整理,我们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数量,每天产生的数据也最多,拥有全球54%的监控摄像头,海量数据依赖大数据的治理,在数据治理方面,国家现在很重视,需要把我们的公共数据利用好,国家已成立数据局,并在各省建立分支机构,就是要把这些公共数据利用起来,然后再把这么多的数据,企业可以申请使用,把它给拿去做训练,数据掣肘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最后在算法层面上,我感觉跟国外的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目前AI,主要就是中美两强了。华人的研究者比例现在非常之高,就包括我们看那些国外那些巨头里面、那些AI创业者里面,其实很多是有华人或华裔科学家的身影。比如马斯克的Grok团队,有1/3创始团队是华人,如领头的吴宇怀;Pika的创始人郭文景和联合创始人兼 CTO 孟晨琳,还有Sora底层技术ViT的发明人之一谢赛宁,当然还有AI届的顶流科学家吴恩达、李飞飞等,他们很多其实只要最终的心向往祖国就好,希望他们能够给祖国带来更大的贡献。

像我最近也在试用一款诗歌创作的大模型,百川大模型。我就发现它的这个诗歌创作能力实际上比我们通常认为最优秀的GDT-4,Claude都要好很多,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个垂直领域,我们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拿来做大量的训练,然后就在这个单领域是可以完全把把国外的大模型给PK过的。所以好的诗歌、符合中国环境的小说通过国外的大模型就输出不了,确实因为基于他们训练的语料,里面大部分其实中文的语料不多,即使有的话也是可能会自己筛选一些,那么是不是客观公正的都不好说。所以这里面这些东西中国要想有文化自信的话,那在大模型这方面,确实是需要提升到一个战略层面的高度,国家也在战略层面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新基建、新质生产力基石之一。

我相信我们一定有能力,也必定有信心做好我们自己的大模型,然后使得这个大模型让全球人民都觉得好用,也同时会把我们的文化也输出给他们。这种输出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输出,而是大家都因为觉得这个文化好,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愿意去学习。我希望有那么有一天,越来越多外国人会想去学汉语,甚至会开设必修的汉语课程,就像我们专门开一门英语课一样,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