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思维学》第四部;思维与行为新编《思维学》第四部;思维与行为

2018-08-11新编《思维学》续六《个性论》

2018-08-26  本文已影响8人  思维学姚继勇

2018年8月20日央视在《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心理犯’,说的是犯罪行为实施后才能知道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实施,不能称谓‘心理犯’。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能知道犯罪想法。‘心理犯’是主观臆想的伪命题,犯罪行为没有实施之前,是无法知道犯罪心理的。

心理学宣扬的是心理咨询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恐惧心理、畏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等,是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不是所谓的心理活动。如果主观认为是心理活动,那么心理学就成为了情绪学。情绪是认识的客观反映,情绪的强弱是可以认识的。心理活动属于主观意识,是无法认识的。

党的宣传机构,应该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能宣扬唯心主义认识论。这是坚持党性的最基本的原则。一些大学宣扬的“心理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精英的主观臆想。没有一丝科学的依据,更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社会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即使是研究心理学的精英也不会否认。

人的认识只能认识客观不能认识主观意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知道了认识方面的这一特性,并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庞与涓的故事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是生活习性行为,属于生活过程中的行为。从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上,是无法认识人的真实想法。就像吴王夫差无法认识越王勾践复国的心理,庞涓无法认识老同学孙膑逃跑的想法一样。

宣扬心理学的人士,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博导和大师,在推销心理咨询的时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然就会忘记博大精深农耕文化的提醒和警示,当然就会极力推销心理咨询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会宣扬古老厚重的农耕文化形成的、卧薪尝胆成语的辩证认识论。

心理学以意识研究意识活动规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心理咨询假设假想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的客观现象,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认识,即使是研究心理学的精英也无法否认这一客观事实。意识形态领域唯物主义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唯心主义占领。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想,不需要辩证的脑力劳动,只需要主观臆想和假想就可以了。

心理疏导,疏导的是大脑产生的情绪;心理测试,测试的是情绪的控制。这些事情,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可以做到。推销的‘心理应用科学’,完全是心理学精英的主观臆想,没有科学的依据,更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人类社会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没有所谓的’心理应用科学。

新编《思维学》已经在人民网、新华论坛和简书上连载。上网点击‘新编《思维学》就可以阅读。

新编《思维学》续六;《个性论》

作者    姚继勇

前言;

个性、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也可以讲是个性化思维。百人百性百脾气,讲的就是个性化思维。个性与性格是不一样的,性格是基因遗传的,只有改变基因才能改变性格。个性是从小养成的,个性即具有习惯性也包含着性格中的任性。

任性、属于性格范畴。小时候的过度任性,家长都会给予矫正。矫正后的任性与养成的习惯融合一起,就形成了个性化思维-------个性。

习惯带着惯行,是很难以改变的;任性属于性格范畴,只有小时候可以矫正。个性化思维模式形成后也是难以改变的,只有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个性化思维才有可能改变。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幼儿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早已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农耕文化对幼儿个性培养的实践总结;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是农耕文化对幼儿个性教育的教训总结。

人的个性,是在幼儿记忆觉醒时期形成的。人的个性,不仅仅是个性化的认识方式,也是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蕴含着学习兴趣、尊老爱幼和文明道德等,是以后情商发展的基础。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关键是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并不是‘心理学’忽悠的智商开发和亲情教育。

目录

一、个性化思维

二、良好个性的培养

三、不良个性的娇惯

四、家长行为对个性的影响

五、外部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六、功利个性的培养

七、个性思维的差异

八、个性与习性和兴趣

九、个性与性格和任性

十、难以改变的个性

十一、个性化认识和思维

十二、个性化思维的普遍性

结束语;

一、个性化思维

个性、讲的是习惯与脾气,也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与矫正后的任性。小时候的大脑相对来讲是空白的,空白大脑的印记是难以清除的。什么样的习惯行为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什么样的任性行为会形成什么样的脾气。个性化的认识和思维中,情绪都会参与其中。

1、习惯与思维;

一岁之前的婴儿,因为婴儿还不懂事,家长会满足婴儿的所有要求;一岁之后的幼儿,因为幼儿还小,家长会尽量满足幼儿的要求。在满足婴幼儿要求的同时,婴幼儿也就形成了习惯性认识。

例如;两岁后的幼儿,让家长买玩具家长不买,幼儿会又哭又闹;家长不让幼儿爬高上低,幼儿也会又哭又闹。幼儿已经习惯于家长听命于他,习惯于向家长发号施令。

幼儿的习惯性思维,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属于存在思维,也是家长培养出来的生存思维。

2、任性与思维;

幼儿两岁后,我要什么和我要做什么的思维,性格和情绪开始参与我要什么和我要做什么的思维中。性格和情绪的参与习惯性的思维,会形成任性的思维。

例如;家长不满足两岁幼儿的要求,幼儿又哭又闹的行为,是带着情绪和任性的哭闹行为。外向型性格的幼儿,哭闹的时间短一些;内向型性格的幼儿,哭闹的时间要长一些。

情绪、是大脑形成时候产生的。胎儿时期、听到噪音会产生烦躁情绪。烦躁情绪会引起胎儿焦虑和不安,孕妇会感知到。

3、情绪与个性化思维

情绪与思维共处于一个大脑中,时刻伴随着大脑,影响着大脑的思维和思考,也影响着习惯性思维和思考。

例如;三岁后的幼儿,只要家长满足不了我要什么和我要做什么的要求,许多幼儿都会又哭又闹。说明幼儿的习惯性思维中,情绪已经参与了进来,形成了个性化思维。

情绪参与的习惯性思维,实际上是性格中任性参与。情绪与性格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与任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之,个性、是从小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思维,既有习惯性也有性格中的任性。习惯性难以改变,性格更是难以更改。所以个性形成后,将影响人的一生。

二、良好个性的培养;

良好个性是良好习惯与矫正后的任性组成的。良好习惯是家长从小培养。像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兴趣等。过度任性是家长从小矫正的。像以强凌弱和打老骂少等。

1、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成自然,习惯行为来自于习惯性认识和思维。培养幼儿的习惯,实际上也是培养幼儿的认识和思维。

a、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礼仪习惯是需要家长培养的。礼仪习惯是人际交往的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彬彬有礼的接人待物和意气行事的待人方式,在生存活动中会起很大作用的。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意气行事的习惯是从小习惯 养成的,不是性格决定的。

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对长大后的生存大有益处。人的生存是需要交往的,没有交往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良好的礼仪习惯、对情商的形成大有帮助。情商讲究的是情绪的控制,良好的礼仪习惯会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性,可以减少许多情绪的产生。

b、良好学习兴趣的引导;

良好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学习习惯是引导孩子喜欢学习,而不是对孩子的智商开发。孩子的智商是基因遗传下来的,是无法开发的。孩子的智力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这就需要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引导比智商的开发更加重要,西方的家庭如此,中国的家教也是如此。

良好学习兴趣的养成,孩子在成长中会更加喜欢学习,更加勤奋学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意思。在孩子的勤奋学习中,可以弥补智商上的不足。至于一些心理学者提出的智商要从幼儿时期开发,那是忽悠家长的说法,西方家庭对孩子智商的培养都是从习惯开始的,没有幼儿时期开发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c、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涉及的方面太多了。像卫生习惯、早起早睡习惯和劳动习惯等。人是不能养成所有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果能够养成所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人就成为完人了。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礼仪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有良好学习兴趣的人,不一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不一定具有学习兴趣。个性是由众多的习惯形成的,这也造成了每个人习惯性思维和思考模式的不同,形成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规律可循。

2、过度任性是矫正;

过度任性的矫正,实际上矫正的是情绪与性格。过度任性得到矫正后,成人后就能够控制情绪。情绪化的思维会少一些,理智的认识会多一些。

a、以强凌弱任性的矫正;

两岁的幼儿,还不具有看人脸色的认识。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一切满足幼儿的认识下,幼儿已经具有了任性的行为。两岁的幼儿没有高低、强弱和危险的认识,经常有爬高上底和以强凌弱的事情发生。

例如;两岁幼儿爬高上低的时候,家长都会制止。幼儿抢夺其他小朋友玩具的时候,抢夺的时候家长会制止。抢夺完成了,家长会让幼儿把玩具送还小朋友,哪怕是幼儿任性的哭闹。

b、打老骂少任性的矫正

打老骂少行为,是社会最不能容忍的行为。打老骂少行为,许多情况下是发生在家庭中。而这一行为,却是从小家长娇惯出来的。

媒体经常出现心理学精英大战熊孩子的报导。六七岁的熊孩子,是一些幼儿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没有对过度任性矫正的孩子。孩子的过度任性只能对家长,不能也不敢对外人。其实对过度任性孩子的矫正,不需要聘请心理学精英人士,家里的保姆就能做到。

总之,良好个性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培养和引导孩子良好的个性,主要在家长身上,在家长从小对孩子习惯方面的培养和过度任性的矫正。良好的个性不仅具有亲情认识和学习兴趣,还具备了认识和思维时的情绪控制。良好的个性的人更加容易融入社会。

三、不良个性的娇惯;

不良个性是不良习惯和过度任性组成的,是家长从小娇惯出来的。一切顺从于孩子、一切满足于孩子,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习惯性思维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不良的个性。长大后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依赖的想法会产生,不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现在年轻人啃老现象不断的增多,就是因为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在亲情培养的忽悠下,对孩子宠爱和娇惯的太多了。

1、一切顺从于孩子的娇惯;

一切都顺从于孩子,一切都听从于孩子,孩子慢慢的会养成说了算的习惯,这些说了算的习惯,只是对家长说了算,对外人是不起作用的,孩子开始要当家长的家了,孩子长大后一次说了不算,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思考模式就会想着大闹,大闹的任性行为会随之出现。

一切顺着孩子,养成的是孩子说了算的习惯,形成的是从小当家的个性,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思考模式是很难以改变的。从小当家是一种不良的个性,当然了,当家也仅仅是当家长的家,外人的家是当不了的,也不敢当的,外人也不会听从于一个小屁孩的话。步入社会后,很难以与人共事,只要自己说了不算,马上就会翻脸。所以形成从小当家个性的人,是很难以融入社会的。

例如;像兰州追星女杨某某,就是家长从小一切顺着杨某某,一切听从于杨某某,杨某某养成了从小说了算的不良习惯,形成了从小当家的个性。长大成人后开始当家长的家了,家长只能听从于杨某某,最后造成了家破人亡的下场。

2、一切满足于孩子的宠惯;

一切顺从于孩子,一切满足于孩子,时间久了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大,欲望会越来越多,孩子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形成极端自我的个性。长大成人后,一件事情满足不了,一个欲望不能达到,极端自我的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思考模式就会产生想法,会做出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一切满足于孩子,养成的是好逸恶劳的习惯,好逸恶劳的习惯,包含着懒惰思维和依赖想法,形成的是极端自我的个性。极端自我的个性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会围绕着自我进行思维和思考,不会考虑对方、亲人和家人。往往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

例如;西安发生的交通肇事后又杀人的恶性案件,案犯药某某就是一个有着极端自我个性的人。交通肇事后,不是先思考着如何救人,而是思考着自己今后怎么办。在极端自我思考的情况下,做出了杀人灭口的事情来。

3、一切任性的放纵

三岁的幼儿不是吃屎的孩子,已经能够察言观色。孩子的任性只能针对家长,不能也不敢针对外人。幼儿看到家长生气的时候,任性的行为会少一些;幼儿看到家长高兴的时候,任性的行为就会多一些。

例如;幼儿任性的不刷牙洗脸,家长放任不管,幼儿会养成不讲卫生的习性;幼儿任性的打老骂少,家长看到不问,幼儿会形成以强凌弱的恶习。

总之,不良的习惯是娇惯出来的,不良的个性娇惯出来的习惯形成的,不良的个性是很难以融入社会的,当然了也有一些不良的个性是家长有意无意中教育出来的。

四、家长行为对个性的影响

家长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都是对孩子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教育。孩子大多数的习惯是在家长有意无意中娇惯出来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形成的。这些习惯在孩子形成的个性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甚至超过了专门培养的习惯。

孩子出生之后只能在家长身边,父母没有时间照看的,不是爷爷奶奶照看就是老爷姥姥照看。只有到了三岁之后才能逐渐离开家长。孩子三岁之后,孩子的弟弟妹妹又要出生了,家长又要开始照看弟弟妹妹了,哪怕孩子不进幼儿园,孩子得到父母的照看也会少了许多。三岁的孩子,各种习惯基本养成,养成的习惯会在任性中巩固,在任性的巩固中组合成个性。

1、有意无意中的娇惯;

孩子许多不良习惯,多数是在家长有意无意中宠惯下来的。孩子第一次打人,只能是打家长;孩子第一次骂人,也只能是骂家长。因为孩子打外人接触不到,骂外人外人听不到。家长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就容忍了下来。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容忍了孩子的不良认识和思维。

孩子小是不懂事,但是家长往往没有注意到这是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习惯养成后是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想打人的时候就打,想骂人的时候就骂。所以孩子打老骂少的坏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是家长有意无意中宠惯出来的。习惯性思维会形成的习惯性思考模式,也就成为了个性。个性形成后是很难以改变的。

2、潜移默化的培养;

孩子有些良好的习惯,是家长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书香门第的家庭,在看书学习的家庭氛围中,多数孩子会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兴趣;文化艺术的家庭,在说拉弹唱的家庭氛围中,多数孩子会形成唱歌跳舞的兴趣。

孩子三岁左右虽然懂事不多,但是已经能够察言观色。各种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各种习惯。家庭是孩子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也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地方。

3、言谈举止的教育;

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听懂家长的语言,看懂家长的脸色。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孩子,有意无意的教育着孩子。家长的言谈举止孩子会模仿,模仿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有所规范,不能任性所为。

孩子的很多习惯是从好奇和模仿中养成的,好奇的思维孩子在胎儿形成之后就已经产生,模仿的行为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形成。孩子就是从好奇和模仿中践行如何生存的,所以家长的言谈举止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面,孩子的一些习惯也是在模仿中养成的。

总之,家长在有意无意之间,会教育出孩子许多习惯,这里面有良好的习惯也有不良的习惯,这些习惯家长是不知道的,只有孩子做出来了,家长才能知道;只有孩子个性形成的时候,家长才有所了解。

五、外部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看着人的脸色行事。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孟子母亲三次搬家,就是为了培养出孟子良好的个性。

一、清净的学习环境

人的大脑,只能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所以读书学习,需要清净的环境。三岁的幼儿,虽然记忆没有觉醒,通过经常的习惯教育,可以认识和记住许多事情。

例如;教幼儿认识自己名字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教才能让幼儿记住。在教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有外部环境的干扰。遇到外部环境干扰,幼儿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

二、纷扰的外部环境

娱乐场所和市场驻地等,都属于纷扰的外部环境。纷扰的外部环境,不利于幼儿的读书学习,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教育。

例如;孟子母亲的三次搬家行为,就是为了摆脱纷扰的外部环境。只有摆脱了纷扰的外部生活环境,才能培养和教育出孟子良好的个性。所以孟子的母亲才有了三次搬家行为。

三、幼儿外面的玩耍

三岁的幼儿虽然记忆没有觉醒,但是已经能够认识人的表情和眼神行为,已经能够看着人的脸色行事。幼儿的玩耍行为,是相互交流和交友的生活习性行为,也是情商的基础行为。

例如;幼儿与喜欢撒谎的孩子玩耍,就会沾染上撒谎的习性;幼儿与经常骂人的孩子玩耍,就会沾染上骂人的恶习。跟着好人做好事、跟着巫婆学下神的俗语,说明了幼儿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总之,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教育,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仅仅是对个性的影响,幼儿的个性培养和教育,主要来自于家长和家庭,也就是家教。孩子的人生起跑线,是幼儿时期个性的培养。起跑线是掌握在家长手中的,不是所谓的培训机构。

六、功利个性的培养;

功利个性的培养,是不切合实际的培养。在现实社会独生子女多的大背景下,许多家长在一些心理学者;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智力要从幼儿抓起、什么对幼儿要进行才艺培养等、完全是不负责任的的忽悠下,开始对幼儿进行不切合实际的功利培养。

1、幼儿智力开发培养;

智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由智商和后天学习组成的,不是生而就有的。智商是遗传下来的,是无法开发的。智力需要记忆觉醒的后天学习,可以提高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幼儿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兴趣,就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幼儿记忆还没有完全觉醒之前,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智力的开发。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远比智力的开发更为重要。幼儿时期开发智力,需要长久的习惯开发。长久的习惯开发,会减少幼儿的玩耍时间,减少幼儿生活习性的养成。

例如;有些少年大学生,在读到研究生的时候,自己的生活还不能自理。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是学习上的天才,生活上的蠢才。

2、功利思想的教育;

功利思想是成名成家的思想,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这也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所以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忽悠下,往往会把成名成家的思想灌输给孩子,而不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功利思想教育孩子,并不能使孩子长大后成为名人明星,成为精英人士。只有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个性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有出息的孩子。因为良好的个性是思维习惯形成的思考模式。遇到矛盾和问题会理智的思考而不是成名成家的思考。

例如;网络红人郭美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在功利思想引诱下,不惜利用红十字会的影响,一夜成为网络名人,最后成为了阶下囚。

3、功利才艺的培养;

功利才艺是一些特出的技能。像舞蹈、弹奏和说唱等。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会加大对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其实应该根据遗传的基因的特性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盲目的培养孩子的特出技能。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的一个朋友给颜之推讲;自己的孩子十七岁了,从小培养他学习吹拉弹唱、书写奏折和学习外语,现在学习的很好了,能够当士大夫了。颜之推不以为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没有良好思维习惯形成思考模式的人,怎么能够融入社会,更别说当官了。

现在社会出现的孩子择校现象、尽量培养孩子特出才艺的做法、努力开发孩子智能的行为。都是受一些学者在网络和媒体上的蛊惑和忽悠的结果。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上过一个重点学校,不是照样有出息,而且还是大出息。

总之,功利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只能教育出学习方面的天才,情商方面的庸才;教育出来的是学习上的高能儿,生存上的低能儿。

七、个性思维的差异;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每一个人习惯性思维会形成思考模式-----个性。针对某件事情来讲,即使有着同样良好个性的人,也会有其他想法。俗语讲的‘人无完人’就是这个意思。即使是圣人和伟人也会有些不良的习惯思维和行为。

1、良好个性的差异;

喜欢读书和爱好学习,这些是良好的习惯,也属于良好的个性。但是养成喜欢读书和学习习惯的人,也会有其他不良的习惯。像不讲卫生和依赖他人的习惯等。良好的个性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是辩证的认识和思维。

精英人士都有着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良好的个性,但是精英人士也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不良的习惯是有所不同的。‘人无完人’即使是圣人和伟人也是如此,中国的儒家创始人孔圣人,也没有成为完人。这就是良好个性的差异。

2、不良个性的差别;

小偷小摸是一种不良习惯,也是一种不良习惯形成的思维个性。但是养成小偷小摸习惯的个性,也会有一些其他习惯。有些小偷小摸会十分孝敬父母,有些小偷小摸只为自己。当然了小偷小摸的孝敬是建立在别人痛苦基础上的。

有些不良个性往往会形成小偷小摸,小偷小摸某些情况下会转变为盗窃抢劫。小偷小摸有小偷小摸的个性,抢劫盗窃有抢劫强盗的逻辑。有些强盗是被逼无奈的,有些强盗是为财富;小偷小摸的个性不会和强盗的个性一样,所以不良的个性也是有差别的。

3、个性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才形成了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各人有各人的思维、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也就有了各人有各自的行为。所以社会上才有了许多荒诞和八卦事情的发生,这些荒诞和八卦事情,往往是个性特立的人做出的。

由于个性是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的不一样,在情绪的影响下,不同的个性会做出一些荒诞和八卦的事情。像崇拜邪教的荒诞事情,状告父母不养的八卦事情等。做出这些荒诞和八卦的事情,都是一些个性特立的人。

4、个性的无规律性

由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既没有遗传认识的过程,也没有遗传思维的结果。只是遗传了记忆和分析能力,新生命的认识和思维是重新在生存实践中学习和模仿的,也是无规律可循的。

在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记忆与意识的纠缠形成了二次认识和思维,人的认识和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宇宙的形成,是大脑无限遐想的结果,再大的宇宙容纳不下人的认识;时间的概念是大脑相对思维的结论。再快的时间,说明不了思维的速度。

总之,良好个性之间有差异,不良个性之间有差别。特立的个性在情绪的影响下会做出一些荒诞和八卦的事情,这些就是个性的差异。如果没有了个性的差异,寻找出来意识活动规律,人类社会将不知是什么样。

八、个性与习性和兴趣及嗜好

人的个性,在记忆觉醒后会逐渐形成生活习性。一些具有兴趣和嗜好的特立个性,会在生活习性中表现出来,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气质。

1、个性与习性

个性具有普遍性,个性也具有特立性。普遍性的个性,是人的生活习性;特立的个性,是一些人特有的个性气质。像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等,都会带着各自的习性气质。

例如;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是飘逸和洒脱;科学家的个性,展现出来的是谨慎和严谨;军事家的个性,具有敏锐和远见等。

百人百姓百脾气,讲的就是人的个性不同形成的个性气质不一样。气质是以生活习性展现出来的,气质也是个性的展现,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2、个性与兴趣

兴趣是从小培养的,有些是长大之后形成的。从小养成的兴趣往往会主导着一些个性,像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等。这些兴趣会影响个性,有时候会主导个性。

例如;从小养成读书学习兴趣习惯的,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某些情况下会入迷,忘记了吃饭和休息。这就是兴趣主导的个性化思维和思考,兴趣的魅力就在废寝忘食和不顾一切。

兴趣形养成一些个性,对于某些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维上,成功的概率多失败的概率少。像学习的兴趣,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兴趣。

3、个性与奢好

嗜好不是培养的,是任性习惯形成的。奢好有良好的和不良的,从小养成的奢好会主导着一些个性。奢好习惯养成后,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思考模式会随着奢好进行。像从小说了算的奢好,形成的是从小当家的个性。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自己是否说了算。

例如;网络和媒体经常报导有些子女反对父母要第二胎,如果反对不了说明自己说了不算,就会闹起情绪,开始逃学和自残。这就是从小养成说了算的奢好,形成了从小当家的个性,也是奢好主导下的个性思维。

有些个性都会有一个突出的习惯来主导,这一突出的习惯不是兴趣就是奢好。突出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像学习和艺术兴趣等。不良的奢好是任性习惯形成的;像从小当家的嗜好。

总之,人的个性会逐渐发展为生活习性,生活习性是普遍的。人的兴趣和嗜好,虽然都会影响和主导一些个性,但是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嗜好是任性习惯形成的,是有区别的。

九、个性与性格和任性;

个性与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向型性格有狂躁型的、胆小型的和怕事型的;内向型性格有残忍型的、懦弱型的和不怕事型的等。性格是以任性的现象表现出来的,许多习惯都是在矫正任性的基础上养成的,所以个性与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性格、描述的是一个人遗传下来的意识特性;个性、讲的是一个人养成习惯性认识和思考模式。习惯行为都是习惯思维产生的,所以性格与个性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有着质的不同。性格是决定不了命运的,个性化思维是决定人生的未来。

1、幼儿的性格

幼儿在记忆没有觉醒之前,思维是认识和意识的纠缠。所以从幼儿的语言、任性和表情上,能够认识幼儿的性格,能够猜想和假想出幼儿基本的想法。

外向型性格的幼儿,话多、喜动和表情多等。满足不了需求和要求的时候,哭闹的强而时间短。也就是任性强而短;内向型幼儿,话少、少动和表情少等。满足不了需求和要求的时候,哭闹的弱而时间长。也就是任性弱而长。

2、个性与外向型性格;

外向型性格的人,从小就话多、语多和行为多。性格狂躁的外向型性格,可以在习惯的矫正下得以缓解;胆小怕事的外向型性格,在习惯的矫正下可以得到缓轻。性格通过习惯的矫正,狂躁和戾气的外向型性格会得到一些改变,形成的个性就会好了许多。

习惯对性格只能矫正不能改变,因为性格有着基因遗传的特性,只有改变了基因序列图谱,性格才能得到改变。就像自闭症,是一种性格的缺陷,只能矫正不能改变一样。所以外向型性格的人,不会改变成为内向型性格的人。

3、个性与内向型性格;

内向型性格的人,从小话不多、语言也不多,但是行为却不少。内向型性格的人思维更加慎密,比外向型性格的人思维要慢半拍。内向型性格人的个性,是在内向型性格的基础是养成的。

残忍戾气的内向型性格,在习惯的培养矫正下是可以得到缓解的;懦弱胆小的内向型性格,在习惯的引导矫正下是可以得到修正的。但这也仅仅是对性格的缓解和修正。缓解和修正后的性格,对个性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人的个性,是由习惯和性格的矫正形成的,也就是对过度任性矫正后形成的。个性不但是习惯形成的,一些习惯中还有性格的因素。

总之,个性与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性格是遗传的,个性是习惯形成的,但是要改变习惯形成的个性思考模式也是很难的,习惯成自然,这就是习惯的魅力所在。

十、难以改变的个性

个性是任性和习惯形成的,是很难以改变的。俗语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个性是很难以改变的。只有遇到人生巨大变故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农耕文化、对幼儿培养和教育方面总结出来的经典,是对个性形成的认可和确认。这句经典揭示了农耕文化在孩子培养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也说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早已有了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理论。

1、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农耕文化早已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像‘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等,这些都说明了孩子的个性是与家长的教诲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许多家长,在西方心理学教育模式的忽悠下,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拼命的寻找培养机构开发孩子的智商。实际上西方社会的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拼命的开发孩子的智商。

a、三岁看大;

孩子三岁的时候个性已经基本形成;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些小任性,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了一些大任性。孩子任性的是什么-----是习惯。习惯养成了,孩子的个性也就形成了。到了三岁多的时候,幼儿会更加任性。任性的目的,是为了稳固习惯。

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个性还不稳固,需要任性来加强。所以三岁多的幼儿,所有的任性都是为了稳固形成的习惯个性。这一时期,放任了幼儿过度任性的矫正,就会失去对幼儿个性培养和教育的机会。幼儿记忆觉醒的时候,就无法对过度任性矫正了。

b、七岁看老;

七岁看老,是过去的提法。进入网络时代后,由于信息的增多,思维频率的加快,幼儿的记忆觉醒已经提前到六岁左右,六岁的时候个性已经形成。孩子在三岁以后,家长发现孩子有许多不良的习惯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个性,还可以通过强硬的办法和外力加以纠正,但是到了六岁之后,家长再用强硬的办法,再借助外力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为时已晚,许多家长只能放弃,因为孩子的记忆能力开始觉醒,不能用强硬的办法和外力了。

像一些从小形成当家个性的孩子,再使用强制的办法,再借用外力,只能引起孩子抵触的情绪,更加强烈的反抗,甚至于自残的办法。

2、难以改变的个性

现在的幼儿,六岁的时候个性已经基本形成。孩子不良个性的纠正是很难的,这个时候的纠正已经不是普通的说教,而是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些时候打骂会参与其中,但这也仅仅是纠正。形成后的个性,是很难以改变。

例如:中央电视台二零一五年一月二日在阿丘主持的【生活早参考】栏目中,播出了【育儿师大战熊孩子】的节目,节目的主人公,孙赫辰是一个六岁的男幼儿,习惯于自以为是、为所欲为,天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家长实在是没办法管教了,只好请来了国外留学的心理学博士兰海女士来帮忙。孙赫辰小的时候,家长对他的娇惯程度,从他向他的母亲身上撒尿的行为,就可以窥豹一斑。孙赫辰小的时候,他要什么,家长就会想方设法的满足他;他要做什么,家长就会千方百计的满足他;他要向家长身上撒尿了,家长就可以当他的撒尿马桶。经过兰海博士的几天教育,‘好像’孙赫辰改变了过去的坏习惯,实际上,当孙赫辰向家长身上撒尿的时候,一个清洁工在看不惯的情况下,大声训斥孙赫辰,孙赫辰也会吓得马上停止所做的恶事,这就是幼儿不良的个性。

三岁左右的幼儿,在自我思维中就已经知道,‘自我’只有在家长面前可以嚣张、可以无法无天;在外人面前不能嚣张、也不敢无法无天。幼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外人面前是一套,在家长面前又是一套。孙赫辰的不良个性,不是几天就可以改变的。孙赫辰的极端个性思维,也不是几天就可以教育过来的。象孙赫辰这样的幼儿,是很难接受品德思想和道德思想教育的,因为这些道德思想和品德思想,是与孙赫辰这样的幼儿,生活习惯和个性思维相悖的。

任性形成的习惯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因为任性和惯性在里面,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孩子养成的不良个性。纠正孩子形成的不良个性是很难的,所以才有了七岁看老的实践总结。

总之,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幼儿培养教育经验,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时刻提醒着家长,习惯的培养三岁之前是关键,过度任性的矫正七岁之前就需要完成。‘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孩子的起跑线是掌握在家长手中的。孩子的人生取决于个性化认识和思维,而不是从小的智力开发。

十一;个性化认识和思维

人的认识,普遍来自于从小养成的个性化认识。个性化认识是记忆觉醒前的认识,记忆觉醒后大脑只保留了脑海中的烙印和个性化认识模式。幼儿时期发生和经历过的事情,会慢慢的忘记。

1、大脑中的烙印;

幼儿的大脑相对是空白的,只有吃喝拉撒睡的本能认识,没有生存方面的本性思维。幼儿相对空白的大脑,十分容易打下生存方面的烙印。

例如;出版的回忆录,多数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回忆。这些回忆录中,只有少儿时的快乐回忆,少年时的烦恼记忆,幼儿时的回想只是听说和大脑上打下的烙印。

记忆觉醒后,即使是圣人和伟人也不会保存下幼儿时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结果,只能保留下脑海中的烙印和个性化认识模式。这是新生命的客观,也是新生命的真实。

2、童言无忌

童言无忌的的思维,来自于记忆觉醒期间意识和意识纠缠的思维。这个时期,记忆与意识的纠缠尚在形成中,还没有记忆与意识纠缠的思考。

例如;从孩子的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中,基本可以猜想到孩子的一些想法。孩子还不会隐瞒自己的思维,所以才有了童言无忌的的俗语。

总之,个性化认识是习惯和任性融合在一起的认识。个性化认识不仅影响成长时期的认识,还会影响成人后的认知。也就是讲;个性化认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3、个性化认识;

记忆觉醒时的个性化认识,是习惯形成的记性认识。习惯形成的记性认识,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认识,客观反映是真实的。这也就有了童言无忌的俗语。

例如;记忆觉醒期间,儿童没有形成记忆与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儿童没有说谎的意识只有隐瞒的想法。而隐瞒的想法是直白和幼稚的,一看就知道的。

幼儿记忆觉醒后,自我意识进入自主意识。记忆与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逐渐形成,个性化认识会在二次认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之,个性化认识是习惯和任性融合在一起的认识。个性化认识不仅影响成长时期的认识,还会影响成人后的认知。也就是讲;个性化认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十二;个性化的普遍和差异性

个性化思维是以生活习性展现出来的,生活习性又多是以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表现的。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已经具有二次认识和思维,即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和思维。个性化思维,可以成为二次思维的工具。像隐瞒与欺骗、表现与表演等,都属于二次思维后的行为。人的生活习性,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1、隐瞒与欺骗

隐瞒与欺骗,是隐瞒与欺骗已知的客观,属于二次认识和思维的范畴。二次认识和思维,经常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课文中有一篇《说谎的孩子》,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是经不起验证的撒谎,属于闹着玩的欺骗。这也是孩子经过二次认识,个性化思维的表现。

许多隐瞒和欺骗,是与从小形成的个性化认识和思维分不开的。为了隐瞒与欺骗得逞,会以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表现出来。

2、表现与表演;

表现、需要把想法如何表现出来;表演、需要把编剧的想法如何表演出来。表现与表演,都需要二次认识和思维,都需要语言、表情和眼神等行为来辅助。

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因为和珅时刻想着,如何在清朝皇帝乾隆面前表现的好,才得到了乾隆的重用。贪婪的欲望是从小养成的个性,表现的想法是二次认识后形成的想法。表现多是以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来实现的。

表演需要理解编辑的所思所想,才能表演成功。要想表演的好,需要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行为的协调配合。

3、普遍与差异

人人普遍具有生活习性,生活习性来自于个性化思维。而个性化思维是有差异和差别的,也就是俗语讲的百人百姓百脾气。即使对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个性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思维。

例如;2010年10月西安发生的交通肇事杀人犯药家鑫,由于从小养成了极端自我的个性,交通肇事后不是想着怎么救人,而是想到我的人生和我的家庭怎么办。

交通肇事后,普遍的认识是如何救助受害人。差异的思维是极端和个性特立的自我思维,只想着个人的人生和未来。

总之,个性化思维与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行为是思维的客观反映,行为的结果的思维的真实反映。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反映的是思维过程不是思维的结果,所以从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上,只能认识人的个性,无法认识人的真实想法。就像庞涓无法认识孙膑逃跑的想法、吴王夫差无法认知越王勾践复国的心理一样。

结束语;

个性是从小的习惯形成的,是由家长培养和教育的。个性化认识和思维。是任性与习惯行为形成的。个性化认识和思维,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孩子的起跑线是掌握在家长对个性的培养和教育上,而不是所谓的培训机构上。个性的好坏决定着人生的未来。

幼儿的个性培养和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近几年来,西方心理学式的唯心主义教育,开始入侵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教育领域,这是教育领域的悲哀。

人的认识只能认识客观无法认识主观。心理学以意识研究意识活动规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心理咨询假设假想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的客观现象,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认识,即使是研究心理学的精英也无法否认这一客观事实。意识形态领域唯物主义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唯心主义占领。因为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想,不需要辩证的脑力劳动,只需要主观臆想和假想就可以了。

心理疏导,疏导的是大脑产生的情绪;心理测试,测试的是情绪的控制。这些事情,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可以做到。所谓的心理应用科学,完全是心理学精英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更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

幼儿时期,是个性化认识的最佳培养时期,而不是心理学倡导的智力开发。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会剥夺幼儿玩耍的时间。幼儿的玩耍,是生活实践的践行。过度的开发幼儿智力,会影响幼儿生活习性的培养。最后会培养出学习上的高能儿,生活上的低能儿;智力方面的天才,情商方面的庸才。一些少年大学生,到了研究生的时候生活上仍然不能自理,学校只能让其退学。这样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所谓的【幼儿心理学】【少儿心理学】,其实都是从幼儿和少儿行为上认识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