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伟法师智慧心语随笔散文佛、儒、道专题

道伟法师:究竟的快乐在哪里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6人  妙莲花

毋庸置疑,修行,就是为了“离苦得乐”。而要得到究竟安乐,必须是要引导学人向内心深处去认识和探索生命实相(法身),引发安乐、自在、无上菩提的淸凉快乐(般若),才是最彻底的自我完善(解脱)。

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所讲的「心」就具备涅槃三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我们每个修证佛法的人,“心”的必经之路。

这部经典浓缩了佛法的自我内省与观照,是极致的修行般若智慧的法门。

其中最核心内容提及心的观照智慧的运用修法,「心」从唯识思想的角度而言,是「八识」的综合运用,非常丰富且有代表性,极具独到的佛法特色,来说明我们人类意识的内容。

从人生实践上,「心」不但是人生命的主体,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所在。从佛教思想上,心是佛法的核心价值,离开心就没有八识,离开八识也就没有心。

因此,从印度的瑜伽行派到中国的唯识学都强调:唯心即「唯识」

是因为原来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都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即都具有无常变灭的特性,称之为无自性或空性。它们都没有一个定法可得,就看我们人是对它们怎样认识,其性质随我们的认识不同而为改变。

如果你对它们认识正确、彻底,当下就是般若无自性清净平等空性,就是出世间了,就是无漏法,其人就是佛;凡夫俗子如果他的认识不懂得一切都是心识所显现的影像,把事物认为是心外实际存在的,当即就是无明,当下就产生我执、法执,随即生起烦恼障和所知障,就成了世间凡夫。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主要看我们当下一念是怎么认识和把握才是关键。

也是说,当下一念迷失了正念、正观,佛也就成了众生;当下一念正知、正觉,众生即是佛。

所以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认识上是否有正知正见,唯独依修行者自心怎样认识而取决的。

因此,我们的宇宙人生主要就是以八识所起的业用为核心内容。因为不管行、住、坐、卧,还是生、成、住、坏、空,都离不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悟性认识。

你的生活离开了感性认识,也就没有了物质基础;你的生活离开了理性认识,也就没有了精神内容;你的生活离开了悟性实践,就会空泛无力。

因此,认识作用,是至关生命意义的重大因素。我们的认识作用伟大,依之实践,行为就伟大,生命就伟大,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圣贤,就是佛;倘若认识渺小,心量就狭隘,行为就渺小,生命也就渺小,这个人就成了凡夫俗子,成就也随之微小。这就是佛法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主要看你发心的大小。懂得把握自心的真实,才会有伟大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心经》的这个「心」字特别重要。正是根据此理谈成佛的下手立足之处。

现在不少学佛人不知下手立足处,是越学离成佛越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学佛不明心性,不知修心、观心。不明心性,而始终执著心外有实法所致。因而就不能感知体会到法眼祖师所云「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的美好世界。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所以,观音菩萨受佛委嘱特将「观」「心」二字,纳入《心经》之中,作为学法的要径,加以说明。

《大乘起信论》云:「心」有两种:一种是迷而不觉生死苦海的轮回心;一种是觉而不迷解脱涅槃心。你迷而不觉,生死苦海就在心里;如果你真正觉而不迷,心里就有了涅槃彼岸。

那么,清净心和杂染心是怎样来的呢?杂染心就是没有般若观照的智慧,心是无明的状态,也即不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也即不明白「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的事实,就有了实我、实法的执著。

进而,由「我执」引生烦恼障 ,由「法执」引生所知障;由于烦恼障涅槃,所知障障碍菩提,因此就成了生死苦海中牢不可破的世间轮回。

如果修行生观照,有了般若智慧,当下就正知清净,心里就没有实我、实法的执迷,也就没有烦恼障、所知障,当下即解脱。所以《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究涅竟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究竟在哪里呢?

修行者心里远离了颠倒梦想,没有了实我、实法的无明迷惑,就是从执着生烦恼的此岸,到达了解脱自在的涅槃彼岸,内心就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所以,涅槃在哪里?

涅槃就在我们的心里,

就在当下正知正觉的观照里。

文:道伟大和尚

图:当阳玉泉禅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