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
最美人间四月天,百花竞放,落英缤纷。
我盛绽的杜鹃花 又是一年"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熟悉的歌谣,耳畔萦绕。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三”,荠菜花遍地都是,随处采摘。
妈妈在门前菜园扯一大把,清晨就煮好土鸡蛋,一大锅绿绿的地菜浓汁,连鸡蛋也包裹了一层薄薄绿纱,剥开,透亮光滑的蛋白吹弹可破,入口即化。我们三姊妹一人吃三个,弟弟每次都是囫囵吞枣,整个丢进嘴里,有时被蛋黄哽住,伸着脖子,半天不能说话。妈妈笑着说:“别吃那么快,容易噎着,放学回家还有呢!地菜煮鸡蛋,吃了不感冒。”那一天,脑海里,嘴巴里,回味的都是地菜白色的花,那浓浓的绿,那淡淡的清香。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又是一年"三月三"昨天,我特意去湖边找地菜花,沿湖仔细搜索荠菜的身影。荠菜一般生长在菜地或坡坎。我像寻宝一样,在油菜花地翻找不见踪迹。迎面碰见一个从菜地走出的阿姨。
“阿姨,这哪里有地菜啊?”
“还地菜呢!这年头还能寻见地菜花吗?它还是小嫩芽时就被连根铲走,你还能看见蒲公英吗?再过一段时间,估计地上的柴胡都被铲光”她摇着头,是无奈又是愤懑。
是啊!以前这个时候,我还能看见黄色蒲公英四处眨着亮亮的眼睛,或是那毛茸茸的飞絮在风中欢舞。这时候,我果真看不见一棵它们的影子了。
蒲公英飞到我花盆想着菜场肯定有卖地菜花,如今,地摊上,蒲公英,野枸杞,水芹菜,槐花,马齿苋……只要能吃的,都有卖的 。走到一个地摊边,看见一大包地菜花被打包,估计几十把。
“还有卖的吗?”
“哦!你买完菜出来马上就有啦!这是别人预定的22把,我老公到那边市场去拿了,一会儿就来。”
我进市场转了一圈出来。正好她老公抱着一大捆往地上放。“一元一把”!我买了两把,知道这么紧俏,给超市大姐带一把回去。
小小的两把地菜花,让我有了淡淡的忧伤。这乡下随处可见的荠菜花,城市的市场,把子一年比一年绑的小,价格从两角涨到一元。它真正的价值和情趣有谁去探知呢?
又是一年"三月三"弟弟所在的广西柳州,每年“三月三”放假三天。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又是一年"三月三"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祭祀歌仙刘三姐,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广西的"三月三"大如年,最美的时光,徜徉在游赏的欢快中。这不,他们一家人呼朋唤友,一起去海南旅游去了!真羡慕这种慢慢的时光,陪着家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多少传承呢?少数民族把“三月三”过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人知道“二月二”“三月三”,它的来由,它的历史文化意义?还有我们是否传承老祖先留下的这份美好的记忆,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节日吗?
武汉的江滩,风筝是天空最美的装扮。高高低低,像一朵朵排列整齐,竞相绽放的降落伞;又似一蓬蓬升上云天的五彩烟花;又好像一只只身皮霓裳的轻快小鸟在漫天云海自由翱翔……
“三月三”你们那里的风俗是怎样的呢?
又是一年"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