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的秘密

2018-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瓶子_Alice

有句话大家可能早就听过了:“不要夸孩子聪明,多夸夸TA努力”。

为什么?

不着急,我们先来看一个研究。


1.实验研究

这是心理学有史以来投入了最大力量、做的最严格的一个实验。研究从美国的65所中学里选了12542个九年级学生,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叫实验组,看了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两段25分钟视频,视频告诉他们人的智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另一组叫控制组,也看了两段视频,但他们看的是一般的介绍大脑的视频,并没有涉及成长思维模式。

这个实验被设计得非常严格,而且还是一个“三盲”实验 —— 参加实验的学生、老师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的这三拨人,都不知道谁被分到了哪个组,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学期结束的时候,实验组的平均GPA(即期末考试成绩)比控制组高出了0.03分,相当于成绩提高了1%。虽然差距不大,但是考虑到人数和干预成本,这个数据还是很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中,其他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开学初给学生看了视频上部分,两周后又让学生看了视频下部分,期末成绩就提高了1%。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就藏在实验中的两段视频里,视频讲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思维模式”理论。


2.“思维模式”理论

德韦克的理论说,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就是你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思维模式的秘密

德韦克证明,成长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且她还建立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思维模式,你就能促进他的成长。实验中,通过给学生看两段灌输成长思维模式的视频,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具体来说,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更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于是,只要有可能做不好,有可能导致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差,他们就直接不去做了。

而拥有“成长思维模式”人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变得更好,于是,他们不一定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知道:更重要的是,虽然自己暂时表现不够好,但只要持续做下去、练下去,一切都会有所改善,甚至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善。


3.为什么不能夸孩子聪明?

现在再来回答开场的问题:为什么不要夸孩子聪明,多夸夸TA努力呢?

夸孩子聪明,其实是在强调TA的天赋------聪明。当孩子做对题目,得到“你真聪明”的夸奖,他们会自然而然得出“会做=聪明”的结论;要是遇到有难度有挑战的题目,他们不会做了,很自然地由此反推出“不会做=不聪明”的想法。

对孩子“聪明”评价越多,孩子对“我不聪明”就有多抗拒和害怕。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孩子会很自然地选择自己会做的题目,真正的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当夸孩子努力时,其实在强调TA的后天努力。当孩子做对题目时,得到“这是你努力之后的结果”的称赞,孩子会在过程和目标之间建立起努力的链接;当孩子遇到有难度的题目时,“努力才会达成目标”的正反馈就开始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TA会去不断尝试,直到做出来为止。在这个不断尝试和挑战的过程中,孩子的进步也就显现出来了。


4.两种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秘密

面对孩子时,我们是旁观者,更容易提出建议。而面对我们自己时,才知道“身在庐山”的困惑。

对我们来说,“固定思维模式”就好像安装在我们脑子里的“出厂模式”,是“默认选项”。

要是让自己去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我们会毫不犹豫直接拒绝,因为我没有做过,我不会,我也不想会;要是自己不太熟练的事,我们也会选择拒绝,因为我不熟练,要是办砸了多丢脸啊,自己费力不讨好还被狂批,何必呢;要是自己熟悉的事呢,我们也会再三犹豫,要是没有发挥好怎么办,要是还有其他事冲突了怎么办,一番内心折磨之后,也将就着推脱了。

还有一种人,他们果断屏蔽掉了“固定思维模式”这个默认选项,不断踉踉跄跄地开启“成长思维模式”。刚开始,会因为大脑内耗过多而容易导致死机,经常在“做”和“不做”之间进行拔河比赛,最终“做”险胜“不做”一筹。再后来,“固定思维模式”成了默认不选项,“成长思维模式”在一次次“做”与“不做”的对决中壮大,“做”能以绝对优势碾压“不做”。

要是自己熟悉的事,就去做啊,可以再优化下呢;要是自己不太熟练的事,可以啊,正好再熟悉下嘛;要是之前没有做过的事,可以尝试一下呗,总有一回生二回熟的。


5.成长思维模式

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看重的不是当下的表现,而是时间带给自己的强大力量。拿锻炼来说,我决定每天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起步时几个呢?俯卧撑2个,仰卧起坐5个。可能有人会不屑甚至鄙视,切,才这么几个,我可以一口气做30个仰卧起坐,15个俯卧撑。

可是,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我,目标可不是这两个数字,而是要持续做下去。后来,大家也看到了,那次我趴在讲台上一次性做了25个俯卧撑。我现在做到了29,虽然一个多月过去,才多了4个而已。当初有些不屑的老公现在沉默了。当然我只想锻炼身体,并不想成为肌肉女,人生路很长,还有四五十年,哪怕三五个月加一个,那数字最终也很吓人的呢!


6.不断打磨“成长思维模式”

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说自己有多优秀吧,比平均水平还是高那么一点点的。对此心理学有个专门的词语叫“乌比冈湖效应”。可是,拥有数学基本常识的我们,稍微想想就能知道,怎么可能80%的老师都会在平均水平以上呢?我也不例外。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至少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不过,去年秋季的课赛,我第一次正眼看了自己的排名18,从表格的位置来看,自己属于平均水平以下。当时心理就难受堵得慌,果然现实是很残酷的。按照以前,我会忽略,一次课赛怎么可能体现我课堂的精彩之处,体现我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和我的实力呢?已经知道“乌比冈湖效应”和“成长思维模式”的我这次不能继续自我欺骗了。

内心真的很痛苦,确定自己水平真的很一般和知道自己排名不怎么样所带来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犹如一记闷棍,打在心头真是扎心地疼。尤其是一年多的新老师上课流程和模式都比自己要精彩,内心更加焦躁不安,这才感受到自己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固守的严重弊端。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这次知道了就一定去改进吧!

在接下来的周四过课中,我会刻意听其他老师的上课,Tina老师的纯口语教学, Lucy老师娴熟的游戏互动,Linda老师的TPR,Sophia老师的Free talk,Chris老师的流畅导入,而自己似乎每个地方都需要改进。

于是,我有时会模仿Sophia和Tina老师的高段班Free talk,让学生练习口语;有时会模仿Lucy, Linda, Chris老师低端班单词游戏教学,在生涩和别扭中不断去运用和调整,让自己更加得心应手。

经过半年多的挣扎,现在单词游戏教学和学生free talk,都能熟练操作,而且感觉比较自然。虽然自己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不要慌乱,一点点改进,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也许,您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纠结,排名不靠前,那就静下心来慢慢改进,向身边其他优秀的老师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也许您教学水平真的很棒,希望您能够继续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水平,做我们更好的学习榜样!


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有着对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笃信,相信自己会有更好的未来,并且立足于当下,不断改进,小步迭代。愿我们都能挣扎着成为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


补充资料

视频资料:Carl Dweck 的TED上演讲《相信自己可以进步的力量》(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书籍:《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卡罗尔·德韦克著。

思维模式的秘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