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从小白到高手,1万小时锤炼,你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

2019-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海鸥仙子226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曾说:任何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练,都可以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

真的是这样吗???

在艾利克森博士的《刻意练习》一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通过科学的实践,他坚定的推翻了这条理论上的概念。

同一种技能,同样的时间,其结果也决然不同。原因是客观的条件和特定的边界。

比如,我们身边就有一些看似特别努力,其实没什么成就的人。

再比如,找医生看病,你会更在意医生的临床经验,还是工作年限呢?

没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只是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结果就是"高级小白"、熟手和专家的区别。

真正的刻意练习,不是时间的堆积。

1、刻意练习,是高手的座右铭。

人人都想获得成功,成为知识的主人。但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很努力,没成绩。

刻意练习不是机械式的重复,而是思考后的精进。要想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它是唯一途径。

刚开始运动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前两天,浑身酸痛难忍,如果就此打住,疼痛还会持续很久。但继续坚持下去,不适反而会很快消失。

大量的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跟身体一样是可以被训练的。大脑的适应能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成年人也不例外。

为什么在选择听道理或听故事时,我们会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人天生喜欢舒适。听道理费解理,听故事安逸。

基于这一天性,当你对大脑进行训练时,它一般不会作过多的反抗,而是选择适应。你逐渐加马,它逐渐适应。

记忆力的加强和疼痛感的消失,证明大脑与身体有相似的适应能力。

找对方法,掌握规律。不用1万小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有目的的练习。

2、有目的练习才是真正的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和外驱力是刻意练习的核心工具

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有明确训练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长远的规划,而是你眼前最重要,最想解决的问题。

有目的的练习,必须100%的专注。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把精力完全聚焦于你的任务上,这也是有效练习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有目的的练习,是包含反馈的练习。技能提升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它需要一个有反馈的环境。说白点,你要让自己浸泡在那样一个环境里。

无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只有找到反馈,你才能够真正有待提升。

有目的的练习,是走出舒适区。事实上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你从来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将永远无法进步。

对走出舒适区的判定,它可以是比你当前能力再难一点点的事情,也可以将它定义为是带着疼痛感的努力。

走出舒适区不太远的距离,被称为"大脑的甜蜜地带",改变最快。

所以,不要在过长的时间里,过分的逼迫自己,这样反而会导致倦怠和进步低效。

有目的的练习,可以锻炼需要的能力。但大脑有超强的适应性,如果停止练习,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这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为了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必须依靠刻意练习的外驱力。

3、刻意练习的左膀右臂一一外驱力

在心理学上,激发行动的能力叫内驱力。主动学习者都具备这种能力。

但人的身体是更偏向于稳定性的。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外驱力来帮助自己。

优秀的导师和动机

优秀导师这个好理解,找一位行业牛人,督促你练习。绝对胜过一个人的死磕碰壁。但这位牛人并不是指的某方面的专家,而是善于在方法上虐你的人。

艾利克森说,你并非达到了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刻意练习不是十次八次的拼命,是不断精进的过程,没有刻意的动机,就没有刻意的练习。

什么是动机?回报。

坚持学习的动机,不是思想的高度,而是对等的交付。

收获知识的乐趣,比不了真金白银的刺激。报酬是衡量价值最好的标准。

刻意练习,不是时间的堆积,但也要有长期主义的意识。有疼痛感的练习,不是看起来很努力。缺乏外力的驱动,不是状态出了问题,而是你缺乏给自己奖励。

刻意练习,永不放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