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茅台的品牌战略
茅台如何发力品牌塑造。
提起对茅台的品牌印象,很多人会冒出这么三个字:
有档次。
自用有身份,送人有面子。
为什么大家对茅台有这么统一的印象呢?
因为它贵。
的确,高价是茅台形成品牌价值非常重要的策略。
除了高价,茅台打造高价值的品牌形象,还有什么方法。
先说答案,第一,学会借势。
第二,打造“超级单品”。
第一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代。
茅台的做法是,向“外贸和外交”借势。
新中国成立后,外汇储备紧张,对外出口商品就成了挣外汇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茅台因为质量稳定、口感独特,成了对外贸易里极少数不亏本的生意。
茅台就顺理成章,成了中国外贸领域的宠儿。
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张海报,主题是,茅台能换什么。
画面中央是一瓶茅台酒,四周是钢材、汽油、自行车等等紧俏的物品。
当时,出口一吨茅台,能换回40吨钢材、32吨汽油、700辆自行车和24吨肥田粉。
所以,在国人心里,茅台是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的品牌。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当时,周恩来总理带去了两件中国礼物,一件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另一件就是茅台酒。
外国人看《梁祝》,毕竟还是有文化隔阂,但是茅台酒,一喝就懂了。
所以茅台很快成了日内瓦会议上最受欢迎的中国产品。
自此以后,茅台酒也就成了外交部接待各国元首和使节的最高规格用酒,茅台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
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茅台的品牌地位,很大程度靠的是外贸和外交的特殊缘分,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众多的白酒品牌拔地而起,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只会借势,不懂营销可就不行了。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茅台国宴用酒的地位被取代,甚至价格也不是最高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耀眼的新晋之星,是五粮液。
1996年,五粮液成为白酒利税榜上的第一。
利税,就是利润加税收,反映了企业的盈利和对国家的贡献。
五粮液最为时人所称道的,就是产品矩阵策略。
当时,五粮液以52度五粮液为主打产品,相继开发出五粮春、五粮红、五粮梦等等系列产品,构建了一个由数百个子品牌组成的矩阵。
五粮液的各大产品一推出,短时间就攻占了柜台。
除了五粮液,还有一些在市场上突然冒出来的新品牌。
比如“酒鬼”酒 。
初出茅庐,就敢把零售价定得比茅台还高。
不在产品,而在营销。
酒厂厂长请“一代鬼才”、画家黄永玉,为酒鬼酒设计了新的酒瓶。
瓶形造型奇特,像一块粗麻布,用麻绳扎成了口袋。
这种大胆创新的产品外观,让人耳目一新,酒鬼酒一上市就火了。
酒鬼酒还在国内各大五星级酒店租下中庭位置,把酒鬼酒像奢侈品一样陈列起来。
在此之前,只有珍贵文物或世界名表才用这样的方式展示。
不得不感叹,酒鬼的营销思路实在超前。
这一番操作下来,1996年,酒鬼实现3.49亿的收入。
还有更让人大开眼界的营销操作。
另一个品牌,秦池酒。
它走的是事件营销路线。厂长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广告竞标会,以6666万元打败上百个竞争对手,拿下央视的“标王”,轰动全国。
第二年,秦池酒就实现了9.5亿的收入。
后来,秦池又以3.212118亿元,蝉联央视“标王”。
记者问这个数字从何而来?
厂长豪迈地回答,这是我们厂办的电话号码。
五粮液,多产品全力出击。
酒鬼,用包装和渠道,博人眼球。
秦池,通过央视竞标,轰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