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般若班《金刚经》第八讲:妙行无住分第四,如
2017.06.13-般若班《金刚经》第八讲: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五
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五
般若班《金刚经》第八讲
主讲人:格萨仁真
听闻佛法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身语意其它的工作,心宽宽松松地、高高兴兴地、好好地听闻佛法,同时我们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听懂佛法的内涵。听佛法的时候上回我说过了,师兄们要预习一下,为什么要预习呢?预习了以后师兄可以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到老师讲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不懂的地方听明白了、知道了。事先如果预习了,效果会非常好,我们就知道哪些地方自己需要加强,这样的话我们听课的时候就有目标了。所以首先要预习。听课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地学习,跟着老师一起学,讲完课以后不是就完了,师兄还要复习。学习要做到三方面:预习、学习、还要复习。这三方面都是我们应该要做的,我们把这三方面都做好了,就像回到了大学里学习的年代,来重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那种生活方式。“三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学习、复习,反复这样做,直到我们把我们想懂的知识弄懂了,这样的方法应该是学习所有的知识都用得着的。
我们现在听闻的是大乘佛法,听闻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我们要想为了让所有的六道众生完美地离苦得乐、成佛,来听闻佛法。听完佛法我们理解了、领悟了,以后就进入到实修实证的状态,当我们实修实证了以后可以把我们学到的这个佛法和所有的六道众生来共享,最后所有的六道众生一同成佛,这是完全可以操作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发这样的菩提心来听闻佛法。上师也说了,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不是想着为了自己,我们想利他,当我们一想利他的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我了就没有我执了,没有我执那非常好嘛。所以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发菩提心也是去除我执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金刚经》,我们已经在讲《金刚经》的正行,上次讲了《金刚经》的正行是两部分,一部分叫境明无住,一部分叫心明无住。那我们现在讲的是《金刚经》的前一部分“境明无住”,什么叫境明无住呢?我们外面看到的一切外境,比方说我们在城市里看到城市的这个外境,我们在大海边看到大海这个外境,比方说我们到了西藏的山上就看见了山上的一个外境,比方说我们到了公园就看到公园这个情境和状态,这就是外境。上回说了我们看到的境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多维的,不是只用眼睛(来看)的,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这样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全景的、多维的一个状态。那么这些所有的境来到我们的心里面我们都知道的,你想知道哪部分,你只要去研究,都可以懂,都可以知道的,所以我们知道了就叫明,所以你叫境明,但是还要学会无住。那么我们下面就顺着六祖大师注解的这个书,来看佛是怎么样在《金刚经》里教我们境明无住的。
下面按照《金刚经》的分类方法,叫做妙行无住分第四。我们先读一下经文,他说:“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得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就是第四分的经文的内涵,我们前面读了一遍经文,这个经文读的时候同样一个“不”字(有不同的读音),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读“不”字,这个“不”字有时候它读“否”,有时候读“弗”,有时候读“不”,同样一个字它可以发这么多的音,在不同的地方它相应地发不同的音。这是个多音字,大家要注意下,读这个音的时候你不要读错了,该读“否”的时候读“否”,该读“弗”的时候读“弗”,该读“不”的时候读“不”,这个要搞清楚了。
首先佛告诉须菩提说“复次须菩提”,这是佛说的。这个话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说菩萨于法应该不要有住,应无所住,无所住而行,做任何事的时候不要有住。那菩萨做布施嘛,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有四无量心,四无量心那是愿,我们还要做六波罗蜜多,所有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做六波罗蜜多的话就要行,有愿有行叫菩萨,和我们以前讲的也是一样的,菩萨也是有理入行入两方面的。佛在这里对须菩提说,你做布施的时候应该不要住在任何的法上,做布施的时候不能有住,不能住在哪几方面呢?佛讲了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六方面。这六方面中,色就是我们眼睛看见的色,不要住在色相上,也不要住在声相上,不要住在香相上,不要住在味相上,不要住在触相上,也不要住在法相上。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六个方面不要有所住,从经文直接来解释就是这样的意思,菩萨应该是这样来布施的。
佛又说了“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不要住在相上。前面佛说了六方面一个一个的不要住,后面又重新重复了一遍,说菩萨行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不要住在任何的相上。接下来佛他解释为什么菩萨不应该住在相上,有什么功德呢?佛说“何以故”,为什么呢?
“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不住在相上布施的菩萨他的福德不可思量,佛举了一个例子来讲这个功德有多大。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这个地方读“否”字,不要读成其他的音了。)我们东方的虚空有多大,可以思量吗?可以探测出来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我不能探测到,东方的这个虚空它是无限的,无限大的,无穷大的,所以须菩提他说了“不也,世尊”,探测不到,它是不可限量的。
佛又继续往下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有上下虚空两个方向。“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不只是东方不可思量,十方世界,十方的虚空世界都是不可思量的,都是无穷大的,所以须菩提回答佛祖说“不也,世尊”。佛就说,你看这个虚空有多大,不可度量,不可衡量有多大,无限大。
所以佛又说“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得亦复如是”。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他不住在相里做布施,他的福德也像东南西北,还有上下的,十方的这个虚空一样的广大,一样的不可思量。这个地方佛给我们说了不住相布施的菩萨的福德是非常广大的,像虚空一样的广大。
接下来佛又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他说须菩提啊,所有的菩萨应该像佛祖说的方法来行持,自己的心应该住在没有住的地方,心无所住,无住而住,按这样的方法来住。这段话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解释是这样的。那下面我们来看六祖大师他是怎么样来说的。
六祖大师他说普通的凡夫会怎么布施呢?他们要求什么?求身相?求自己的利益……布施时还是有所求的,有的人求五欲快乐,还有的求自己的身相好。那他有所求就是住在相里面了,有所求的心,就是住在法里面了。有所求嘛,有求的话就不叫无相布施了,那么六祖大师说了“故报尽却堕三途”。凡夫他有所求的这种布施不是无相布施,是有所求,是住在法里面的布施,前面说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那有所求的布施就住在法里面了。住在法里面有能有所了,这样的话就报尽自己做的这个善业,善业报完了还是在三途,还是在三界里面轮回。
六祖大师他又说了“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庄严,也不求五欲快乐,但令内心破贪”。在自己的心里没有任何的贪(贪吝之心)的状态下去利益众生,这个地方讲的贪心不只说不贪自己布施出去的那个财,还有不贪自己的身相好,不贪有什么福报,也不贪有五欲快乐,只是为了做件好事,只是为了慈悲六道众生来做,只是为了自己的心安乐。像上师佛菩萨他们来普度众生只是为了自己的心安乐,因为上回说了上师佛菩萨他们的心和众生的心是合在一起的,众生苦了,上师佛菩萨他自己会觉得苦,众生乐了,上师佛菩萨就觉得他也快乐,他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苦为苦。大师们的心都是这样的,以众生的苦为苦,以众生的乐为乐,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他心通。在他心通里众生痛苦了,那诸佛菩萨他也感到了,他也快乐不起来,众生快乐了,诸佛菩萨他也能感到,众生快乐了,他心里也会显现出来的,这个就是同体的大慈大悲,是这样来的。所以做这个事没有任何求,只是像一种义务,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是所有的佛菩萨他们当自家的事一样来做,所以没有贪心在里面,也没有所求在里面。“如是相应,为不住色布施”,那这样的布施就是无相布施,没有贪心,只有慈悲心,还有空性智慧、神通自在在里面,这样的布施就是不住相的布施。(你看“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无相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这个地方六祖大师他讲了布施的时候我们要在三轮体空的状态下来布施,没有我们布施的这个人,没有我们布施的这个物品,也没有接受我们布施的这个对象。“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是无相布施。菩萨行布施的时候无所需求。
“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无相布施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所以六祖大师他说菩萨无所需求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像十方虚空不可称量,不可度量。六祖大师他是禅宗的祖师,所以他一说布施的话就把禅宗的话说出来了:“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灭,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就是把什么布施出去?把自己的五毒烦恼布施出去了,这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其实布施一个方面是做了布施这件事,第二个是把自己的贪心、五毒烦恼这些全部布施出去了,把自己的四相、五相、六相中的这些相全部布施了,一个不剩了,这样的话叫真布施。
你看禅宗的祖师他们一张口说话都是禅宗的法要,他说:“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不住在六尘境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不有漏分别。”不做有漏的分别,任何的分别不做,在返本还原的觉照里面来做这个。“了万法空寂。”然后在这样空的状态,在这种回归清净的觉性状态下来进行布施的。
“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自己的内心里没有任何的贪爱,然后在外面再来做布施。
“外内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
修行人有能有所,有能布施的人,有要布施的物,还有要布施的那个对象、那个人,这样的话就有我相,有人相,还有物相,还有实执,这样的布施就不是无相布施了。心有能所,心里面能所不灭的话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德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苍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还有他继续说了,“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
佛用东方的虚空为譬喻,问须菩提说东方的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东方的虚空是不可思量的,同样其他的任何一个方向,南西北方还有上下所有任何一个方向的虚空,它的广大的程度都是不可度量的,不可衡量的。佛言虚空无边,不可度量。
“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复如是。”菩萨如果做了一个布施,做布施的时候,心无所住的话得到的福德也像虚空这样的不可度量,无边无际的。你看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东方的虚空,南方的虚空,实际上这个整个虚空哪里分什么(方向),对虚空来讲不分东南西北,你走到哪都是中间,是吧。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有东南西北,还有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参照的时候有东南西北,这个就是有执着了以后东南西北就来了,没有执着的话所有的东西时刻都是在中心,走到哪都是中心,没有哪个地方不是中心的。
这个地方六祖大师他讲了,“世界中大者莫过于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于佛性。”他说了两个大,一个是虚空非常大,还有一个是佛性非常大。那为什么他这么说呢,他说:“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只要是有形相的,你说那个山大,你说海大,你说它怎么个大?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也只不过是在地球上,它怎么大也大不过地球,地球不过是虚空里飘着的一个球体,和虚空比起来那是非常的小,太阳都装在虚空里。还有世界上所有的宇宙虚空里面飘浮着非常多的东西,非常非常多的,我们现在天文学很发达了,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东西非常多的。
以前上师这样给我们大家讲过,他说虚空里面飘浮着两个东西,一个是有情,一个是物器,就这两个,没有其他的东西。那这个总结我当时听到了以后就觉得总结得非常好。虚空里飘浮的就只有物器和有情众生,这样就讲完了嘛。那比方说物器,(不管是怎么样的物器)你看地球的样子,我觉得你看其他的天体它大概也是这样的,当然可能月亮、太阳这些会温度比较高一点,还有那里面有不同一点的东西,但是只要它是物,物大概都是这个样子。还有一个是有情(有情众生),那我们自己的思想是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外面的物质大概也是一样的,都是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分细一点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人为什么是有情呢?是因为有这颗心,有这颗心的话就是很奇妙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研究透了,那就知道所有众生的心大概也是这样的。这样的话我们物器基本知道了,情器也知道了,那这样的话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我们心里基本上都可以有个把握了。有了把握就会有走到哪都很自信的感觉,所以你看六祖大师他讲,世界上大者莫过于虚空,这个说的是非常准确的,师兄你们看到这些有智慧的说话的时候,是要非常欢喜的。你要是领悟了他说的这些话,这些话是可以运用的。他说的一个大者莫过于虚空,为什么虚空会大,他说了凡有形有相的这个都不称为大,无形的虚空那是最大了。他还说佛性是最大的,这个里面这些好的宝贝,非常好的说法我们都要收入囊中的,我看到这些好的词句就会放到心里面,时刻拿出来想一想:“啊呀!说得真好。”这些大师他们的心量非常大,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的事物把控得非常的准确,所以他们才能说出这么准确,这么好的话来,大相无形啊,听了这样的话是非常欢喜的。
“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
佛性没有南相北相东相西相这些相,也没有我相、人像、众生相、寿者相,只有一个空相,那我们的佛性,一个是空相,还有一个是觉相,这就是佛性嘛!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众生性。(见到了这种四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好多人四相都没有见到,好多人我觉得他们四相都见不到,为什么?他们还没有达到这种聪明程度,你要见到四相,那还需要好好地做研究了,很有思想的人才能见到四相的。一般的人连四相都见不到,但是他会很有执着,执着很重,但是四相都见不到,很多的众生一辈子没有机会知道什么是四相。四相他都不知道,更不会说他怎么来解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己执着了,四相天生就有,但是他不知道。那我们是因为学了佛法以后,在上师佛菩萨的教导下知道了有这样四相,知道了四相要怎样去克服。所以呢,有四相即是众生,众生有相,但是他自己还不知道,就像他们有轮回一样,他们也不知道,就像有如来藏一样,他们也不知道,这就是可悲之处,好多不学佛法的人,真的是很可悲很可悲,迷迷糊糊地活了一辈子,迷迷糊糊地来,迷迷糊糊地去,迷迷糊糊地死亡,然后下一世又开始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现在这样的人是非常非常多啊,所以可怜啊。
“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 “
如果有住东南西北,有住四相,这样的布施都是有相布施了,不是无相布施。
“虽于妄心中说有东南西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曷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如来说了,不要住相布施,就不要去分别各种各样的相,这个只说理论不行,我们还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找到觉性,之后到上师的寺院里去好好的学《益西喇嘛》,在《益西喇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让我们不分别的返本还源的方法,我们如果学了那个才真的真的会做,不只是读经,这个里面道理讲的是非常多了,不管是佛祖讲的道理,还是六祖大师讲的道理,他都讲得很透彻的,而且这个经讲得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我们找到觉性了,看这个经就会觉得很通顺。六祖大师他是禅宗的大师,所以他一讲话就把禅宗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地显出来了,所以看着特别好,这些大师他们都是这样的人。上师一讲法,他自然而然就讲《大圆满》了,哪怕讲《金刚经》也是按《大圆满》的见、修、行、证、外、内、密,基、道、果这种密宗的方法来讲的。每个大师举手投足都是自己宗派的道貌,他们的道相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因为他们住在这(觉性)里面讲的。
最后,佛祖又告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教”前面是讲了道义,举了个例子不应该住这些相,最后又重新再叮嘱一遍,说菩萨,你们不应该住在相里布施。
下面一个叫如理实见分第五
“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这个地方佛祖继续讲了这个论题,佛祖又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吗?大家要注意,这个地方的如来是法身,身相呢讲的是色相,比方说我们看到佛了,看到释迦牟尼佛了,看见上师了。那上师还有内相,还有秘密相,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相,所以呢,你看六祖大师他这里说了色身即是有相,色身是有相的吗,我们每个人都有相貌,一个四肢,一个身体,一个头,这就是我们人基本的形相,这就是色身相,那法身的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法身哦,从身相上可以见到如来吗?这个就不容易了。比方说我们大家能见到上师这个人的形相,但是他的心的形相没有见到,还有他秘密的如来之相、法身相,要见到的话,是要修得非常非常好的。师兄!因为你看到自己的法身相了,那也就看到上师的法身相了。这样的师兄呢,要戒定慧修得非常好了。特别是我们大圆满的上师,那真的真的要看到上师的话,哪一天只有修得和上师平等的时候,修到和上师的水平一样的时候,四相达到究竟的时候,才真的能看到上师本来的相。像我们现在只能去揣摩,不能看到,随着你修行的层次不同,我想每个人会看到在不同地方的上师,不同等级的上师,真的完美地看到上师的呢,应该是修到了四相究竟的,大圆满全部修圆满的师兄,这样的师兄才能看到上师本来的相。所以法身是无相的。
他说:“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
你看他说,肉眼是不能看到上师佛菩萨的法身之相,慧眼可以看得到。你看他说了,慧眼可以看得到,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觉性了,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了,那我们的慧眼就出来啦,慧眼可以看得到。
“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
法身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我们的法身其实就是我们的如来藏,这个有多大,身等虚空啊,非常大!所以我们每个人真的真的大的是这个——我们的法身。每个人都有,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修不了佛,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跟大家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先天就有的。
“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他知道凡夫只能看到如来的身相,只能见到色身如来,不能见到法身如来,故言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普通的凡夫能看到的佛,只能看到色身如来不能看到法身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身相,既非身相。
“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不由色身。”
这个话说的是很深很深。色身是相,我们色身是外相,看得见的;法身是性,它这里说的是本性、真性、法性的意思。一切善恶尽由色身不由法身,我们的一切善恶都是谁来做的,是我们的色身来做的,法身是非善非恶的,它和这个善恶没有关系的。
“色身若作恶,法身不生善处;色身作善,色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
普通的人他只能看到佛的色身,不能看到法身,就不能真的行无住相布施,比方说我们人只能看到色相,自然而然就有我执了,那自然而然他就会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四相就有了。只要他把这个色身一执着起来,后面的四相全部都会执着的,这样有相的话,当然就不能做无住相布施,不能无住相布施就不能平等。如果我们没有四相的话,自然而然就住到平等里面,为什么平等呢?上回说了真如,一真所有的地方都真,一如,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才行的。
“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
如果菩萨看到了自己的真如自性,他就真的能普敬一切众生,为什么能普敬一切众生?因为他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了以后,别人也有真如自性他就知道了。首先我们得了解自己,自己了解完了以后,才能够了解所有众生啊,如果自己都没有领悟,没有了解,那怎么来了解别人呢。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哦,我们自己有如来藏”,那你会发现别的人和你一样,他一定是有如来藏的。如果自己没有见到自己的如来藏,只见到色身了,这样的话只能看到我的思想和他的思想是一样的,这个他能看得到,但是他不能看到更深层次里面的本性、觉性,平等就是不可能的了。有些人就说我有知识,他没有知识,我有什么样的本事,我有什么样的能力,多多的,他会说出来,然后他会找到、看到和别人不同,看到非常多的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看到相同的那一面,没有看到大同的那一面,就像虚空这样大同的那一面他没有看到,他只能看到不同的那面,恰恰相反,他看到的全是不同,那这样的话,他就不会恭敬一切众生,就会觉得他们和我不同,我比他们牛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嘛,都觉得自己特别优秀特别好,没有觉得别的众生这么好。真的真的能够普敬一切众生的人,他一定是了解了众生都有真如自性,这个真如自性大家是平等的,看到这个才能普敬一切众生。所以六祖大师说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这样的人,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河沙妙用。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的,大家都是同一真性,真性相同才是平等的。如果没有这个的话就不对了,见到法身,见到真如自性的人,他才能这样普敬众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我们讲过好多次了,一开始就把这个作为《金刚经》的核心部分提出来给大家讲了,你别看它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我们学理科的人有个习惯,喜欢把什么都做成一个公式。这个公式讲了两方面:第一个讲了相,不是本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这些相都不是本性,都不是佛性,都不是法身,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是下面这句话它讲了你要看见本性的话,需要靠相来看,前面这个叫做本性非相,我们的本性非相,这句话大家好好的记在心里了----“本性非相,相非本性。”就是说一切的相都不是本性。第二句话,它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即相见性,依靠着相来看到本性,所以叫即相见性,再说一遍,即相见性,我们怎么样来看到自己的本性呢,是从相里面来看到本性的。怎么说呢,比方说,色绝对不是本性本真,但是你要靠色来看到本性,为什么观音菩萨说色即是空,空既是色,就是这个道理。
在前一些年的时候,上师给我们说:“色里面显出来的空性那是真的空性”,空性是从色里面显出来的,观音菩萨说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这个意思,这个话是很重要的,上师是讲窍诀的人。(上师给我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在武汉讲的,我记得当时就印到我的心里了,当时我不理解那句话,就把它收录到我的心里面去了。)上师说了,空性是从色里面显出来的,当时听了我就想:“啊呀,是什么意思呢?”非常好的一句话,可是当时不理解,就把它收心里面去了,收到我的记忆里面了,一直记着一直记着,后来修了《益西喇嘛》,慢慢明白了,以后把这句话拿出来,看到《心经》的时候,想起上师说过的这句话,马上就知道意思了。什么叫悟?悟是很长时间的积累,突然一下子自己看到了这个话,这个话和你的场景对上了,一下子就知道了,是这样来领悟的。所以这个公式很重要,你们去看,刚才我讲的这些文字,这个叫本性非相,即相见性,依靠着相来明心见性的,在江味农居士写的目录上有这个字的。这个字你要准准确确地读啊,我说了师兄们你们要预习,这个书要预习一下,还要复习。江味农居士的目录你要预习,目录和那个经对得特别的完美,为什么选这两位?六祖大师和江味农来讲呢,因为他们讲的经文和《金刚经》的内涵是非常的吻合的,所以这两方面都讲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好好的记住这句话:“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第一个文字公式;第二个公式它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看到诸相非相了,就是见如来了。前面一个讲:“一切诸相皆虚妄”,相不是本性,下面一句呢说你看到诸相了,也看到非相了,那么就你见到如来了,即相见性。我们看六祖大师他怎么解释。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你看佛说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之意,法身如来。是靠见到诸相的非相就见了法身如来了。
今天我们讲了两块,大家回去好好的复习一下,这是《金刚经》非常核心的部分,这些文字你们要反复的读,读了如果领悟了它的道理,那是非常好嘛,起码道理你领悟了,以后我们再去学《益西喇嘛》学什么都会非常容易的,而且这些文字比数学公式还准确,比数学的公式还要美,佛法是真善美,至善至美的,所以非常好。
今天的作业,第一个作业,大家要去反复地复习、学习。如果你把里面的道理全部想通了,你自己能够自圆其说地讲清除了,你的心里明白了,这个作业就做完了,还有江味农居士的目录提纲,一个一个的看懂了,那样的话就可以了,《金刚经》的核心部分就领悟了。读了江味农居士的(书),心里没有任何的疑惑,读了《金刚经》没有任何的疑惑,六祖大师说的话,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样的状态你的作业就做完了。领悟了最重要嘛,领悟了你就想着怎么去用它这才是真的作业。不是为了考试而已,而是说我们领悟了,在日常生活中会用了,这样才是对的,佛法是这样来学的。第二个作业,(今天我们讲了两个,把江味农居士的目录框架好好的看,放到心里去,这是第一个作业。)是反复地读这两段经文,今天讲了四分和五分,大家好好的复习,好好的读。
_�E`~���������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