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管理常识,不纠结、不内耗。 | 登强读经典

2024-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登强读经典

管理的常识是什么?

很多人,包括我,不一定清楚。

常识,那就是最本源的。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厘清了常识,

很多管理决策,就能够比较轻松做出,获得高绩效。

陈春花老师的这本《管理的常识》,是我们人行读书会的共读书籍,我从印象最深的三个点来聊。

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

管理只应该对绩效负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其中,我们尤其注意,要多关注其能力,而非态度。

态度对工作表现有一定影响,但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完成工作的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员工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那么无论他的态度如何积极,都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

但从实际工作经验中知道,我们往往喜欢态度好的员工,会觉得态度比能力更重要,这是不是矛盾的?

其实不是,这里面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态度可以转化为能力——通过给态度好的员工机会,是可以提升能力的,是能胜任工作的。

所以,它的关键点,还是能力。

如果态度不能转化能力,比如说是那种不管怎么给机会,能力就是无法提高,无法胜任该岗位的。

这样的员工,如果强行把他拖到这个岗位,他其实是不胜任的,最终就会劣币驱逐良币,拖垮组织。

所以,要多关注其能力,而不是态度,这才是对绩效负责。

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陈春花老师在书中提到:“管理不仅是对绩效负责,更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其中最关键的是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责权利的匹配,是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如果不能有效匹配,必然会造成内部混乱、低效、内耗增大直至失败。

管理者需要维系,这种匹配关系。

管理者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同时,管理者需要赋予员工必要的权力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自主决策和处理问题。

这不仅可以减轻管理者的负担,还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把责任分下去,才能真正的把人培养起来。

没有责任,人就无法真正激发出能力和热情。

唯有把责任分配下去,让每一个成员承担起他的责任,管理才会发挥实际的功能。再加上我们给予和责任相适应的资源和分享,管理的效能就会发挥出来。

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不是为任何个人或团体服务,而是为企业整体的运营目标服务。

这意味着管理者的工作应该以企业的整体运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个人利益或主观意愿为基础。

遇到有些问题的时候,该要去PK,就去PK,只要是能为经营服务,就是可以的,这对我这样的一个鸽子来讲,确实是很有挑战,但这是应该要去做的。

管理者的工作成果,需要直接支持企业的经营结果,这才是管理的价值体现。

因此管理者的工作,必须从企业整体运营目标出发,来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将精力放在关键的事情上,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过程。

例如,一家制造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结构。

管理者需要与专家共同讨论和研究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等信息,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产品策略。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关注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管理的常识》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通过关注绩效、责权利的分配以及为经营目标服务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管理的效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