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意: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又一句为大众所熟知的至理名言。君子往往有着旷达的胸怀,行事潇洒自若,不为现实环境所拘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有着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始终保持着最纯粹最美好的本质所在。
苏轼所以千百年来为大众所喜欢,首要不就是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吗?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坦然处之,万物皆我友,什么时候都可以安然闲适,做什么都无愧于心,每一地每一时都保持乐观的态度,山不来就我,我就来就山的随遇即安。即便有点不如意,也会努力改变周围环境,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更舒服自在。心地无私天地宽,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快乐呢?
而小人呢?常常患得患失,为着各种小心思天天算计忧愁,万事计较,私心重时不免有损人利己之行,因而常招人忌恨,若没有算计成功呢又不免惋惜愁苦,若算计成功呢还要计较这利益要如何分,要不了多久又要去算计了,左也是苦,右也是苦。
不过我怀疑他们是乐在其中,不以为苦的。倒是与他们打交道要劳累许多,提防吧,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的道理?累得慌,防不住!不提防吧,难免什么时候就吃亏上当,得不偿失。于是遇到此类人,唯有远着点,避着点,一躲了事。
所以张居正注曰,君子“故焉不愧于天,俯焉不怍于人,利害不能为之惊,毁誉不能为之惑,但见其坦然荡荡,无适而不宽舒自得也。”而小人呢,“心役于物欲,行险侥幸,惟日不足,故非切切以谋利禄,则汲汲以干名誉。其未得也,患得之;其既得也,患失之。但见其长是戚戚,无时而不忧虑愁苦也。”两路人的胸怀与心态对比明显,观照之可常以此自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也算是前有因后有果了。
作家毕淑敏说,“在大自然面前,人什么都无需保留,只需堂堂正正即可。”什么时候都把心放正放宽,
毕淑敏说过:“在大自然面前,人什么都无需保留,只需堂堂正正即可。”任尔千般算计万般思量,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没有什么能遮掩得过去。一切都是清楚明白存于这天下。
孔子说到君子小人往往是处于对立面的状态,而实际又哪里分得这么的清楚明白?人性的复杂,真小人假君子,真君子假小人,只盼人人有慧眼,识得真识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