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武侠江湖读书

015战国英雄传之张仪

2023-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清净无量

张仪,魏国人。我们在苏秦的那一篇中讲到,张仪被苏秦用激将法骗到秦国给自己打配合。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张仪并不会给苏秦提供帮助,反而是不断的给他下绊子,破坏合纵联盟。

相邦张仪

首先,张仪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其次,张仪当过秦国的相邦也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有物为证。1983年广州象岗出土了一支戟的金属部分,上面的铭文明确写着督造人相邦张义,“义”和“仪”是通假字,所以可以确定张仪确实当过秦国的相邦。那么张仪到底是怎么成为秦国相邦的?相邦也就是宰相、相国、丞相,我们可以理解成国家总理。后来的文献中不用“相邦”而改用“相国”是汉朝为了避刘邦的讳而删改过的,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就继承的汉朝的用法,“相邦”的叫法就逐渐消失了,这个我们不必深究。

走上相位

周显王37年,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欺骗齐、魏,共同伐赵。这里的犀首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外号,应该是形容一个人特别勇猛的意思,这个人叫公孙衍,也是魏国人,魏国阴晋人。记住这个人,他后来会成为张仪的头号政敌。

周显王37年,还有一件事,就是魏国把阴晋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这件事应该也和公孙衍有关。上一年公孙衍攻打魏国,把魏国4万军队打的惨败,还俘虏了主帅龙贾,准备继续向东打。估计这次是真把魏国打疼了,赶紧割地求和,为了讨好公孙衍,甚至把他的老家阴晋割让给了秦国。

周显王38年,不知为何司马光空出了这一年只字未提。39年,秦国接着打魏国,围攻焦邑和曲沃。魏国只能继续割地,这回把战略要地少梁和河西之地也献给秦国。

又过了一年,周显王40年,秦国还是打魏国,这次渡过了黄河,拿下了汾阴和皮氏,去年围的焦邑今年也攻下了。再一年,显王41年,我们的主角终于登场。这一年,秦国以公子华和张仪为帅攻下了魏国的蒲阳。但是,张仪却建议秦王把蒲阳还给秦国,同时把公子繇送到魏国当人质。这个张仪是不是傻呀,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不仅不要,还把国君的儿子给战败国送去当人质。这就是张仪的高明之处了,在自己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利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对魏国实施强大的心理攻势,对魏惠王说:“秦国对魏国是如此的宽厚,魏国是不是也该表示表示呀。”你想想,这会的魏惠王敢说个不字吗?于是魏惠王把上郡15个县献给了秦国。张仪就这样以区区一个蒲阳换取了上郡15个县的大片土地。因为这份功劳,张仪成功坐上相位。

执掌秦国

周显王42年,公元前327年,张仪执掌秦国的任期内,秦国又把焦邑和曲沃还给了魏国。可以看出,这时的秦国已经和商鞅时代的秦国有了很大不同。从过去纯粹野蛮的武力攻打转向了半拉半打的大棒加胡萝卜的温和策略。张仪的这种策略即为秦国的外交事业打开了局面,也为自己今后纵横天下铺平了道路。

相会啮桑

周显王46年,公元前323年。张仪在啮桑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江苏沛县,会见了齐国和楚国的宰相。这次会谈很可能和公孙衍有关。公孙衍这个时期不知为何突然回到了家乡魏国开始服务于自己的祖国了。而这次会谈之后发生了一件有点诡异的事,就是张仪忽然被免去了宰相职务,转而跑到魏国去当宰相了。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刚刚代表秦国把魏国打的死去活来,现在又来魏国当宰相。而那个犀首公孙衍同样是打完魏国又来魏国任职。至于合不合理,我们暂且不论,故事讲完后再作分析。

魏国为相

据《资治通鉴》记载,张仪到魏国担任宰相后,试图劝说魏惠王带头认秦国当大哥,给其他诸侯立个榜样,但是魏惠王不同意,结果秦国接着打魏国,拿下了曲沃和平周。从此秦国更加厚待张仪。张仪为什么会去魏国,《资治通鉴》没有讲,但是《战国策》给出了答案,秦惠文王非常宠信张仪,但是秦惠文王一死,秦武王继位后,很多人都来进谗言,张仪知道自己在秦国待不下去了,就去找武王说,齐国非常恨我,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会攻打哪个国家,大王您就让我到魏国去吧,到时候齐国攻打魏国,秦国就能从中受益。后来齐国果然来攻打魏国,张仪给魏惠王说:“我有办法让齐国退兵。”张仪的门客冯喜是楚国的外交官,冯喜在齐国访问时,办完公事后随口说了一句闲话,说齐王对张仪可真好啊。齐王好奇的追问原由,冯喜就把张仪当时给秦武王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吓的齐王赶紧退兵,不再攻打魏国了。

张仪把阴谋变阳谋

张仪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将国际局势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推动着。首先,自己成功从秦国脱身,其次解除了齐国对魏国的军事威慑。对秦国来说,虽然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至少也没有因此损害到什么利益。对魏国来说,收益最大,避免了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的东西夹击。对齐国来说,如果真的去打魏国,秦国也真的会渔翁得利。张仪自己更不用说,大大增加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利益受损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公孙衍,因为权力这个东西,是稀缺的,张仪得到的多了,公孙衍的自然就少了。张仪越重要,公孙衍越没用。

公孙衍把阳谋变成阴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