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SHA天书》投稿专用新世界圣贤书友会作业本

“道”是否可学?

2024-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沙漠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出函谷关是被尹喜拦下并要求著书传世,于是5000多字的《道德经》由此产生,它可以分为《道经》和《徳经》,其中《道经》的第一章就提出了“道”的概念,帛书版如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老子的“道”,到底可不可以道,然而绝大部分的人都会人为不可以道,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有相了,又想就离开了离相的层面,于是就产生了有的层面,便不是“恒道”了,来源就在这里。

难道老子的“道”就真的不能“道”了吗?在我们看来,是可以道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候,选取的目标对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道路,这也能将他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展示给世人,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利用它去认知我们身边的人或物,因此我们不能将他的“道”看成神秘无解的,要是真这样想的话,也许就背离了老子当初写下《道德经》的本意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道德经》的本质是要人反观当下,通过内观去认知一切事物,如“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模糊和捉摸不透,但是却道出了一切的本质——“无”。

“无”是先秦道家的最高知见,对“无”的解释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有很多的见解,因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古印度的佛家释迦牟尼将“无”的本质定义为“摩诃”,这里的“无”曾经多次说到过,因此不再赘述!既然是“道”的本质是“无”,那么学道学的是啥呢?一旦提到学,那家远离了无的本质,所以怎么学“道”呢?如果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说“非其人,道不可以学耶”——不是那块料就不要想着学“道”,否则的话,不仅会忘掉自己原有的本事,就连人间事也无法做下去了。

“道”,不是人的聪明才智能学得的,但是一定知见都没有是万万不能学“道”的。中国几千年下来,一共就出现那么几个“悟道”的人,他们无不是其学无所不亏——一个人要是这也不会,那也不行,活得更傻子一般,却有人非要说他“悟道”了,这难道不是活得很颠倒吗?简言之,想要学“道”或“悟道”,首先要拥有大量的学识,作为“逍遥游”前期的鼓风的证量,一旦你拥有的风足够大鹏飞行的量后,你的大鹏就能乘风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后栖息到南海,这个时候才能算得上“悟道”。

因此,我们可以说大鹏飞往南海的过程其实就是“悟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经历都将是“证悟”的人的好风好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悟道”的蜕变过程——首先从对过往和将来的种种执着,似乎渐渐的远离了人间,最后回来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变得清明——物是、人是……一切皆是,因此能欲望减少、经历充沛,活得更接近于生命的真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