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急诊室——恋爱中的Ta为什么结婚后变了?
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有案主问我一个问题:恋爱的时候,Ta不是现在这样啊,结婚后Ta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呢?
眼前的这个人怎么就会“变”了呢?
很多走入婚姻中的男女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尤其是女人!
婚姻急诊室——恋爱中的Ta为什么结婚后变了?这个现象其实很有意思:恋爱时,哇,对方能挣钱,感觉好有事业心,很酷哦!婚后,觉得对方没时间陪自己,除了工作挣钱,还有什么?
有的恋爱时,觉得找个随叫随到,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来陪自己的人,一脸洋溢着幸福的感觉。
婚后,怎么看怎么不对啊,怎么整天守在家里,不知道出去挣钱,没事业心!
恋爱时,看到对方对父母好,庆幸自己找了个善良、孝顺的人。婚后,怎么总是对Ta父母好啊?
……
这不婚前婚后一个样嘛,怎么就不同了?找的人何其前后一致啊!
你恋爱时要什么?结婚后又要什么呢?
很多茫然就在这里!
我很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里面的很多男女找对象,男人要找:包容、善良、孝顺、顾家、对我父母好等等。
女人要找:有事业心、有责任和担当、懂得疼人、呵护、关心自己等。
要求这些有问题吗?作为一个人,没问题!绝对没问题!
但是,作为想进入婚姻中的男女,绝对有问题!
因为,我们似乎偏离了恋爱婚姻中男人和女人的身份,好像要给自己找一个理想的“父母”。
因为我们要求对方具有的特质,作为父母的角色都有,唯独少成年男人和女人的特质。
大家可以把那些需要的特质回味一下,用心读一读,感觉感觉,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婚姻急诊室——恋爱中的Ta为什么结婚后变了?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丈夫”和“妻子”这个身份里具体的内涵到底都包含了什么?
什么是“丈夫”,什么是“妻子”呢?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关于“身份定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学员和女学员,分别就“丈夫”和“妻子”这两个身份,去讨论。
结果最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就类似于我前面写的那些特质,很少有人写出“丈夫”和“妻子”究竟是什么?
也就是说“丈夫”的身份是对面有“妻子”才能成立的,同理“妻子”也一样。
因为“身份定位”,Ta是一个动词,是要能做出来,并且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要在对方身上体现的。
比如“丈夫”需要“妻子”能关心自己,那什么是“关心”?很虚范嘛!
如果作为“妻子”不清楚对方要的关心是什么?会按照自己理解的关心给对方,那对方可能就会觉得不是他要的啊!
恋爱时,一点小小的给予都会让彼此甜蜜半天,婚后,这些怎么就不见了呢?
婚姻急诊室——恋爱中的Ta为什么结婚后变了?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身份定位”彼此都没有清晰,没有从恋爱的男女朋友,转换到婚姻里的“丈夫”和“妻子”。因为每个时期里,人的需求会不同!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恋爱中对对方的要求跟婚后不同。我经常在婚姻咨询中这样形容这种需求:买了个橘子,觉得好香甜可口,可是后来你非得在橘子里面吃出香蕉的味道来,觉得可能吗?
所以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我们的要求不同了!
第三个原因呢,恋爱中,因为没有基数,有一点变化,我们就觉得很好。而婚姻中呢,基数已经很大了,所以有一点变化,你就无法感受到,所以就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啊!啊!啊!怎么Ta跟恋爱中不一样了呢?
这里就牵出心理学中的一个“韦伯定律”来: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也就是基数;^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比如说:你手上原来有手上有100克重量的东西,那么至少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的差别(即100克和102克),如果原有重量是2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4克。也就是刚才韦伯定律公式里显示的^I,刺激的增量与原来刺激量的比例,才决定一个人的感觉。
这就是在情感关系中,恋爱因为没有基数,有一点变化,就觉得很好。
婚姻中基数很大(比如:经济、孩子、关系影响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变化,人们无法感觉到。
那有人就会有疑问?婚姻的基数本来就大,那怎么办嘛?
当然有办法啦,看回韦伯定律的公式,牢记一点:换个方式——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没有基数!
不信你试试看,就拿送礼物来说,你一年跟一年的变换各种花样,不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类礼物。
婚姻急诊室——恋爱中的Ta为什么结婚后变了?反正这样的方式我喜欢,哈哈哈,因为我经常用它,也暗示对方用。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对伴侣的感觉,清晰明白这三个原因,行走在婚姻里,你会越来越自如。
也会发现:找的人还是那个人,但已经不是那时那景的那个人,Ta在变化,你也在变化哦!
再变其实都是始终如一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