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这样表达
看完北岛的诗精编,想起现在已经四月,那不是应该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吗?恰好手头有一本林徽因的《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你看,出版商给这本诗集起的名字都这么有吸引力。
当我从朦胧诗的迷宫里跑出来,恰一脚踏入了美幻的世界。我曾不知道怎样去形容秋天的美,只弱弱的写了一篇《我重新认识的秋》,再回头一看,真一句拿得出手的句子都没有。但是我今天遇到了,在才女林徽因这里。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斑彩错置到各处山野,和枝叶中间,象醉了的蝴蝶,或是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缤纷降落到地面上。”这段节选自林的《秋天,这秋天》,斑彩一词何其美,何其恰当又何其别致。
秋叶如同宝石上斑驳的花纹,蝴蝶就已经很浪漫和唯美了,那醉了的蝴蝶又该是怎样呢?落叶并非全是黄色,也并非全部落的惨淡,说它们如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又是何其的讲究和细致特别的观察。
“秋天的骄傲是果实,不是萌芽,一一生命不容你不献出你积累的馨芳;交出受过光热的每一层颜色;点点沥尽你最难堪的酸怆。”诗的后半部分自然的感伤,让我深深为之震撼,我没有看到过作家这样来写秋天的意义。
查阅资料得知,此诗是为了纪念徐志摩飞机失事罹患两周年而写的,是一首挽歌。无可奈何花落去,那林对于秋天的怨怼对应到才子徐志摩才情横溢而又短暂的生命上,就不难理解了。
我只匆匆读了几首林诗,就感到美不胜收,而且里面的插图都是很美的油画,色彩浓烈。我们所说的美是宽泛的,林诗当然是一种美,但还有一种美是暴露的,是血淋淋的,就比如我近期了解到的打工诗人郑小琼的诗。
“我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安顿在这个小镇上 它的茘枝林,它的街道,它流水线一个小小的卡座……我奔波,我淋着雨水和汗水,喘着气——我把生活摆在塑胶产品,螺丝,钉子 在一小小的工卡上.......我的生活全部啊,我把自己交给它,一个小小的村庄 风吹走我的一切 我剩下的苍老,回家”。
上面是她的《黄麻岭》节选,她是80后,中专毕业去到东莞打工,进过塑料厂、五金厂、家具厂,做过流水线,当过仓库工,是名副其实的打工妹。
她拒绝入东莞作协,她说“作为一个亲历者比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受会更真实,机器砸在自己的手中与砸在别人的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
她的打扮也很朴素,她甚至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她在写诗,饱受打工人现实生活的摧残,写诗也是她疗愈自己的一种方法。她本质上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只是这个灵魂已经激起有相同经历和同样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的灵魂的回应。
“时光之外,铁的锈质隐密生长 白炽灯下,我的青春似萧萧落木 散落似铁屑,片片坠地,满地斑驳”,怎能说这不是一种隐忍、一种无奈、一种呼喊,是生命中的另一种美学呢?
当然,也还有一种温馨、感动,颠覆我的想象的美。比如这首《小树和大鸟》,“我是一棵小树/妈妈是一只大鸟/大鸟飞去远方/小树慢慢长大/等大鸟回来了/小树给她一个家。”
这是一个九岁的留守儿童写给她妈妈的诗,何其温柔,何其让人心疼,我听到都想哭。再想想那些总是抱怨父母、对父母吆五喝六的孩子们,真是巨大的反差。
最美好的诗都是从切身感受和最直观的生活中来,希望有一天,我也会这样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