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随想1
1.下午连上了两节课,带领着孩子们学习了作家莫怀戚的《散步》,完全模仿王君老师的课堂设计,围绕着“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句话展开教学。课上得很开心,很舒畅,连着两节课带着扩音器讲,也不觉得累。因为孩子们是真思考,真发言。发现有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言文字感受力较好的孩子,我很欣慰,很喜欢。名师的课堂设计能够让孩子们真思考,设计的课堂活动和问题能够打开孩子们的思维,有思考就会有表达,师生之间就会有真的互动。
有时候之所以觉得上课很累,多半是因为课堂太枯燥,自己都觉得枯燥,何况孩子们。希望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自己也能够设计出能够让学生真思考,有真话说的课堂活动。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节又一节枯燥的课堂,我要怎样去忍受。
2.开学初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总觉得把《春》放置在新学期的开篇不太合适,林清玄先生说:九月是很好的月份。中秋月圆、云淡风轻、温和爽飒。真的,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在这个浪漫的初秋,很希望安排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记得带领着孩子们学习这篇文章时,围绕着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春日图景孩子们都能很容易的说出来,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引导着孩子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局限在赏析语言上,局限在让孩子们从修辞、感官角度进行品味。喜欢画面可以是多角度的。之所以会局限孩子们的回答,是因为我自身的思考有局限性。想要给孩子一杯水,作为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十桶水。
3.刚开学,作为班主任,尤其是七年级的班主任,孩子们刚踏入中学校园,有很多杂事儿。因为一件小事儿,在同事面前使了点儿小情绪。过后,反思自己,是因为有私心。一个人,私心越重,越不容易快乐。凡事要多角度思考,站在云端看问题,会释然很多,也不会再去计较,就会快乐!
4.对两个孩子,还是不够有耐心。闺女越长大越胆小,已经八岁多了,竟然还不敢一个人呆在卧室里,以至于影响到儿子。我很生气,那天把闺女一个人关在小卫生间里,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甚至用脚剁了她几下。过后很后悔,还是自己太着急了,在拔苗助长,要慢慢的耐心等待,等待孩子不会有害怕的那一天,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5.读叶嘉莹先生的《掬水月在手》,先生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家庭生活完全不能沟通,相继失去两个女儿和女婿,人生遭遇那么大的灾难与痛苦。先生一个人是怎样度过的,内心巨大的悲伤与痛苦想必都转化给了中国古典诗词吧。先生的学生说:老师永远都是那个样子,平和,平静,没有过度的欢喜,也没有过度的悲伤。我想:是不是只有经历过人生重大挫折的人,才会真的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呢!
——写于2022年9月28日,周三,下午6点,学校。
燕在梁间呢喃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