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伤痛共存
接访中,遇到不少大人、孩子因受生活创伤事件而妨碍社会功能的案例。因此学会与伤痛共存,是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伤痛是生而为人无法逃避的一种感觉,它统盖了几乎所有令人不快的情绪。而伤痛又是生而为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失去了它,人们就丧失了对危机的敏锐嗅觉,难以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我们一起努力规避它,一边又不得不挽留它。
与伤痛共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会喊着“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的口号,激励自己咬着牙对抗它;有的人则会躲在角落里静静地待着,看着伤口一滴一滴地滴血,一点一点地凝固,慢慢地结疤,然后愈合;有的人则会喊三五个好友,借着酒精的麻痹,扒开血淋淋的伤口,展示给所有人看,痛快地痛,痛快地哭,然后放下;还有的人会找一个专业医生,上点儿消炎药,上点儿止痛药,慢慢地养着……总之,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儿办法去应对伤痛。
相比于应对身体伤痛的能力,人们应对心理伤痛的能力通常会弱一些。我们打开电视,几乎每一个电视台都会插播一条关于感冒的广告,然而对于医治“心理感冒”的广告却从未出现。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手指割破了要贴一个创可贴,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心理受伤的创可贴是什么? 对于小小的伤痛或不多的伤痛,自己熬着的方式貌似有效,熬过之后整个人也随之变强;但是对于大伤痛、灭顶之灾,自己熬着则并不奏效,三五个好友的开导也效果甚微,这时该怎么办呢?
最佳答案当然是与伤痛共存。然而,伤痛的大小以及与伤痛共存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伤痛是否会对人造成障碍,这就有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说。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精神科疾病中的一种疾病诊断名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某些个体遭遇重大生活事件,例如亲临重大车祸、亲人的突然去世、被强奸、被绑架等。而后在数天或数月,一般不超过半年后出现异常的精神和行为。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反复控制不住回忆、体验创伤性生活事件的人、情景及过程等。
患者为此痛苦、焦虑、抑郁,并且出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人、物、情景等临床表现。
身边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人,作为旁观者可用以下做法帮到心理受伤者:
1.不要劝阻,静静聆听
2.不要回避,坦诚面对
3.不要强迫,协助放松
4.不要制止,陪伴流泪
5.不要判断,适度与肢体表达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