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坛的毛病至今未少,还多了一样。——闲读《随园诗话》(241
【原书补遗卷三·四】
孔子论诗,但云:“兴观群怨。”又云“温柔敦厚。”足矣。孟子论诗,但云“以意逆志。”又云:“言近而指远。”足矣。不料今之诗流,有三病焉:其一、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其一、全无蕴藉,矢口而道,自夸真率。近又有讲声调而圈平点仄以为谱者,戒蜂腰、鹤膝、叠韵、双声以为严者,栩栩然矜独得之秘。不知少陵所谓“老去渐于诗律细。”其何以谓之律?何以谓之细?少陵不言。元微之云:“欲得人人服,须教面面全。”其作何全法,微之亦不言。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论诗之旨而已。必欲繁其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不已傎乎!唐齐已有《风骚旨格》,宋吴潜溪有《诗眼》:皆非大家真知诗者。
兴观群怨,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温柔敦厚,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以意逆志,意思是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出自《孟子·万章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品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 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言近指远,意思是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出自《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淹博,音yān bó,意思是渊博、广博。宋·李刘《谢卫参帅泾举关升》:“识字有数,敢当淹博之称?”
蜂腰,旧诗作法八病之一,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相传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
鹤膝,指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一联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能用“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否则就犯了大韵。袁枚在此处用了叠韵的说法,亦指此意。
正纽,指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不同)字出现,如溪起憩为一纽,诗云: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溪憩二字同用。又家假嫁为一纽,诗云: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嫁二字同用者是。袁枚在此处用了双声的说法,亦指此意。
元微之,指唐代诗人元稹。
傎,音diān,同“颠倒 ”的“颠”。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
《风骚旨格》,唐·释齐己著。薛雪《一瓢诗话》指出:“唐释齐己作《风骚旨格》,‘六诗’、‘六义’、‘十体’、‘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六断 ’、‘三格’,皆系以诗,不减司空表圣。”其中“六诗”、“六义”为传统命题,但在表述上,不以敍述性文字下定义,而纯举诗例以明之,则当出于郑谷《国风正诀》之“分六门摭诗联注”的格式,遂形成后来诗格写作的习惯之一。“四十门”论作诗题材,其馀论作诗方法,均为齐己之新说,对以后诗格影响颇大。
《潜溪诗眼》,宋代范温著诗话著作。此书亦简称《诗眼》,当时曾为各家所称引,宋以后散佚。今传《说郛》本仅三则,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辑得29则。范温,字元实,号潜溪,成都华阳人。史学家范祖禹之子,词人秦观之婿,曾入黄庭坚门下学诗。书中论诗,多着眼于诗法技巧方面。如称“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章必谨布置,……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炼句不如炼意”等等。在范温看来,这些字法、句法、章法和命意之法,就是作诗的诀窍,也即所谓“诗眼”,书中对诗法技巧的探讨,突出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诗学旨趣。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袁枚直陈当时诗坛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正确途径,强调不要拘泥于各种清规戒律:“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论诗之旨而已。必欲繁其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不已傎乎!”可惜的是,袁枚在200年前指出的毛病,今天依然存在。而且,非但没有改进,还增添了“老干体”这一新品种。看来,诗坛的复兴与发展,任重道远。
袁枚在此条诗话有个小错误,“宋吴潜溪有《诗眼》”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5月北京第一版中,将“吴潜溪”标点为人名,令读者将此句的意思理解为“宋代的吴潜溪著作的《诗眼》”。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宋代的范温著有《潜溪诗眼》一书,该书亦简称《诗眼》,当时颇为人注重,但宋以后散佚了。袁枚应当是知道有此书,却没有见过原本,故才有此错误的。好在,瑕不掩瑜,小错无碍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