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大一统”与“城邦制”的底层逻辑
2020-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艾迪蓝波
我们国家自汉代开始,历代君王都把大一统作为非常重要的政治目标,所以便有了《三国演义》中的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为什么类似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能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而古希腊文明却形成了以城邦制为主的国家呢?
image秦国
规模化与自给自足的冲突
image雅典卫城
我们国家的农耕文明发展非常早,在这个基础上,帝国所依赖的人口就能牢牢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尽量减少人口流动,因此古代的朝代大部分时候都是重农抑商的。而帝国的兴盛和人口基数息息相关,土地因为兼并不能满足自给自足时候,就得变革,所以中国的土地和赋税政策在两千多年里发生过很多次调整,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找到在规模化发展与自给自足之间的平衡。
而城邦制国家则因为受限于国土面积的原因,并不能够完全自给自足,此时便有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征伐,扩大国土面积,没有的资源想办法抢回来;第二,交换,想办法互通有无。这两者也是相互转换的,没有互通有无,就无法发展壮大,更不可能对外征伐。而一旦统一了,又会因为之前就已经交换习惯了,大帝国又和交换产生了冲突,最后又分裂为城邦制。
发展逻辑
image农耕文明因为自给自足的原因,协作能力并不强,这和城邦制的商业交换逻辑就不一样,在共同迈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城邦制的优势比较明显,更容易实现工业化。
但是在农耕文明也迈进工业化之后,原本的大一统制度在配给资源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在同等条件下,就会出现后发先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