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补遗学习笔记十六
第一卷 作者难,知者尤难
十六、虹桥板
【原话】余游武夷,至大藏峰,望半字山,穴中有桥板梁柱,大小百千根,参差堆架,灰墨色,长短不齐,既不朽烂,又不倾落。其下湍急,舟难停泊。有某官,击以鸟枪,落木梯数片。朱子云:“是尧时民,避洪水居此。水平时,人下而木存。”想亦有理。余还杭州后,与孙景高世讲谈及之。孙出所藏虹桥板一片,长尺许,薄三分,云得自张堂,张又得于吴达夫。梁山舟题云:“虹桥之板长径尺,付与幽人镇玉格。延陵家藏东海题,题处天然一角白。书不可信字可传,非松非柏无人识。即今散落市廛中,君独何缘收拾得?当年吹堕武夷峰,仙凡惝恍将毋同。须防一夜风霜起,飞上青天化断虹。”主人题云:“虹桥遗迹倩谁搜?千载犹看片板留。莫道仙踪渺难问,有人曾向武夷游。”“九曲环溪锁翠烟,仙风吹堕几何年?题来好句尤珍重,慰我平生嗜古缘。”
[译文] 我游览武夷山,来到大藏峰,跳望半字山,只见洞穴中有桥板梁柱,大大小小成千上百根,堆架得参差不齐,颜色呈灰黑色,长短也不齐,既不会朽烂,也不倾斜落下。下面水流湍急,舟船难以停泊。有一位官员,用鸟枪击打,击落几片木梯。
朱子说:“这是尧时代的人,为避洪水之祸居住在此。后来洪水退去,人们迁了下来而把木制梁柱都保留了下来。”想来也很有道理。我回到杭州后,与世讲孙景高谈起了这件事。孙景高出示了他所收藏的一片虹桥板,长约一尺多,薄约三分,他说是从张芭堂处得到的,而张芭堂又是从吴达夫手中取得的。
梁山舟题诗说:“虹桥木板径长一尺,交给了幽人雅士做镇纸之用。在延陵家中收藏着又有东海的题字,题字的地方乃是虹桥板上一块天然白净的地方。书虽然不可相信但题字可以流传,木质非松非柏没人认识。到今日散落在尘世中,先生唯独有缘得到保存。它当年从武夷峰上被吹落,仙物和凡物虽然不分明但终归不同。要提防一夜之中风霜又起,它会飞上青天化成一道美丽的七彩断虹。”
主人也题诗说:“虹桥的遗迹请谁去搜寻呢?千年来还只能看到这残留的一片木板。不要说它的仙踪缥缈难问寻,有人曾经去武夷山游寻过。”“状如九曲绕着小溪锁住了山中翠绿的云烟,被仙风吹落到底有了多少年。题写的好诗句我特别看重珍存,聊以慰藉我平生收藏古物的嗜好。”
[笔记] 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记录了"虹桥板”的故事和传说以及诗词佳句。
余游武夷,至大藏峰,望半字山,穴中有桥板梁柱,大小百千根,参差堆架,灰墨色,长短不齐,既不朽烂,又不倾落。其下湍急,舟难停泊。有某官,击以鸟枪,落木梯数片。朱子云:“是尧时民,避洪水居此。水平时,人下而木存。”想亦有理。余还杭州后,与孙景高世讲谈及之。孙出所藏虹桥板一片,长尺许,薄三分,云得自张堂,张又得于吴达夫。梁山舟题云:“虹桥之板长径尺,付与幽人镇玉格。延陵家藏东海题,题处天然一角白。书不可信字可传,非松非柏无人识。即今散落市廛中,君独何缘收拾得?当年吹堕武夷峰,仙凡惝恍将毋同。须防一夜风霜起,飞上青天化断虹。”主人题云:“虹桥遗迹倩谁搜?千载犹看片板留。莫道仙踪渺难问,有人曾向武夷游。”“九曲环溪锁翠烟,仙风吹堕几何年?题来好句尤珍重,慰我平生嗜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