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始于学,终于教
昨天是给高校老师讲的第一课《教学——始于学,终于教》,我会发现只给老师群体讲课,我就会特别兴奋,并且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多讲一些,会有很多的延展,并且更重要的我会无意识地把生涯思维融入进去,把我的核心价值观与理念放入!
一、回到教育的原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发现,“赋能”、“激发”、“点亮”他人,就像是我生命的主旋律,只要我去做赋能他人的事情,我自己就会被滋养到,很多“链接”就会自然去生发,所以我自己会特别享受那种彼此赋能与照见的感觉。
让我突然想起,在2016年听到的内在的声音“点亮你的世界,让你更好发光”,一段时间它成为我的信念与理念!到了2019年,那个声音又送给我一句话“为中国创新教育做点事儿”,所以也让我越来越聚焦地找到我人生的挚爱与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
教师体系感觉自己一直被这样的声音推着前行,它就像一个吸铁石,把我从会计引向了另一个方向,整个命运也在此翻转,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指引,当天赋——天命——天职合三为一的时候,会迸发出无限的能量,独于天地精神往来!
很多伙伴会觉得我说的好玄,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其实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候,都会处于平行空间中,类似于心流状态,这个状态特别重要,它是完全的创造的频率,很多时候我在做课程设计中,其实就非常容易进入到那个意识空间,会在宇宙中下载完整的内容,所以有的课程出来让我自己感觉到惊艳的原因就在此!
很多老师会觉得为什么要说这些看上去很伪科学的事情,它有什么意义!
这就回到教学的本质上,思想不是一个需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亮的火焰!怎么让学生从他燃到自燃,从被动变主动,其实才是教育需要去探讨的问题,这也为什么我会痴迷于研究可视化加速教学,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一个个灵魂被点亮!
点亮每个个体,是要始于“人”,终于“事”。其实老师最重要的并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建构价值观,也就是立德树人,所以如何营造一个场域,可以让老师做到呢?
首先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热爱,如果没有那样一层热爱很多事情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你音差摆动的幅度不够大,无法让别人跟你同频共振,就没办法产生对一个东西身心合一传递,言传不如身教,就是这个原理!
我的梦想每个老师都该懂点生涯思维,这样才会在不经意间为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我一直觉得育人比知识传递更重要!
这也是“教学——始于学,终于教”的第一层含义,“以学生面向未来的人的使命为起点,思考如何身心合一的传授”
二、站在学员角度设计
昨天其实很大篇幅都在讲站在学员视角的课程设计背后原理,讲到了体验式教学、学习金子塔、三脑原理、大脑机制等理论,当我们更加理解人的机制,我们越知道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场域,让学生学习自然发生,了解学习的原理,再辅助教学方法才会行之有效。
因材施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看见”个体差异性后,对于不同群体应用更多元教育方式,匹配不同特质的学生!
了解“人”这个复杂体其实就是第一步,为什么老师仅仅会被一部分人喜欢,还有很多不喜欢,其实是因为老师的讲课风格在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去讲,比如学霸型的老师就抛干货,实践型的老师就抛实战案例,其实是因为自己的风格如此。
这个时候,如果跟老师风格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如果不一致,就会脑累、心也累。
当然也会受到学科本身的性质影响,就像我虽然有一个特别好的物理老师,但是对于物理我就是少根筋,那就果断放弃,找到自己擅长就好,毕竟这辈子人是需要靠着天赋活的,没必要跟自己短板叫劲!
老师的感悟但是老师却不能有这样的侥幸心理,而是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上照顾到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非常了解,在一堂课中不断切换,让每个人都能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多元去接受信息!
三、好的课程需要设计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那么多“人事”,其实本质还是为了服务于课程的。好的课程需要设计的,学习活动与讲授像结合,不要直接抛干货,那样体验不深就不会被记得,只有自己做的、说出来的才印象深刻。
就算是在线上,我们也要去做到体验在前,理论在后。在这一段时间的尝试中,我发现用视觉方式实现线上的各种空间转移的互动,还是有方法的,就是结合不同场域、不同载体、不同媒介创造各种可能!
这就需要我们去用心设计,怎么样自己不讲让学生讲,怎么把知识设计成寻宝路径让学员自己找寻,怎么样通过各种问题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主动思考!其实这个过程就需要不停不停地去设计,设计无止境,每一次的设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启发,那下次继续就好了!
“教学——始于学,终于教”,希望你的眼中有光,心中有人,让“教”与“学”更轻松!
老师们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