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找到最优解吗?——《最优解人生》读后记
最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书名叫《最优解人生》,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帕金斯。文前有一句话:献给斯凯和布里萨,愿你们拥有最充实的人生,充满冒险与爱。这句话涵盖了本书中的三个关键词:充实、冒险、爱。
书的前言部分,通过忙碌于生存的蚂蚁和贪图享乐被饿死的蚂蚱的寓言故事,提出了本书的核心:人生须尽兴,而不仅是图存活。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蚂蚁这般的,为了生存忙忙碌碌,以至于完全没有时间欣赏短暂人生的风景。蚂蚱虽然过得很尽兴,但却因为沉迷于享乐,以至于让本就短暂的人生更快地完结了。
正常来说,如果只有这两个选项,那么大部分人,应该是更愿意选择蚂蚁那样的人生。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选项,而是做选择题的勇气。蚂蚁和蚂蚱是两种极端人生态度的代表,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总结了9项准则,帮助人们在两种极端人生之间,寻找最优答案的方法。
准则1 通过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享受极致人生。
我们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到极致?围绕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人生是不可逆的,所以,不要因为怕浪费钱而错过机会,浪费生命才是更应该担心的。
“从你的体验中获得最大充实感,利用你的资源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让价值最大化,这就是你人生的最优解。”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所以,书中提倡让蚂蚁向蚂蚱靠近,而不是反过来。这个观点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会选择让蚂蚱向蚂蚁靠拢。
“体验有大有小,有免费的,有花钱的,有慈善的,有享乐的,但建议你思考一下你真正想从人生中获得哪些有意义的难忘体验。”
所以,你最想获得的有意义的体验是什么呢?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毕竟,人生很难完美,但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并敢于冒险去实现这个目标,那么,我们一定是在人生最优解的不远处!
准则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有些想要的体验,错过了就再也感受不到了。
作者举了他自己和曾经室友去旅行的例子,说到20多岁因为经济上的顾虑错过了旅行,等到了30岁以后再去弥补的感受:
“我终于在30岁时去了趟欧洲,可一切都太晚了:我稍有点太老、太中产阶级了,住不了青年旅舍,和一群24岁的年轻人也玩不到一起了。另外,相比20出头的我,30岁的我肩负了太多责任,要想休假几个月去旅行变得更加艰难。最终,我很遗憾地得出一个结论:要是我早一点去该多好!”
这种感受也深深触动了我,虽然我很少为错过的事情而后悔,但这样的体验真的很感同身受。
比尔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体验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体验之所以能产生红利,是因为我们人类拥有记忆。”这里有个新的词汇,叫“回忆红利”。我们都享受过回忆带来的红利,但却很少去重视储备回忆。原来,美好的回忆,也如投资一般,需要通过各种体验去不断储备和积累的。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等我老了的时候,我会怎样去评价我这一生呢?读到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自己要多去体验一些有趣的不一样的生活,这样的话,至少等我老了的时候,回忆这一生,不至于都是在电脑前敲键盘的身影。
所有的投资,都是越早越好。正如比尔所说:一旦你开始思考回忆红利,有些事就豁然开朗了:越早投资越好。你越早开始投资,收获回忆红利的时间就越多。
书中也考虑到了年轻时有时间但没钱的情况:只要你愿意行动, 就一定能找到不需要花什么钱也能带来不错体验的事情。
准则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死前归零,多么触动人心的字眼呀。从0而来,再奔着0去,而这两个0之间的距离,就是人的一生啊!
“要想尽情享受人生,而不是得过且过,你就不能再漫不经心地混日子,而需要按自己的意愿主动掌控人生。”
是啊,不能得过且过呢,毕竟混日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不如定个大点儿的目标,冒个险,挑战一下!
“我们在人生多个领域中都容易随波逐流,从赚钱方式到花钱方式。”
这部分内容是让大家减少“钱过剩”的浪费,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够遇到这样的浪费机会。作者用几个案例说明了人一生所需要的钱财,其实是可以度量的,并不是大家常常以为的“越多越好”。只是,很少人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钱?
“如果你知道自己将在何时去世,那你必须死前归零,因为不归零,就表示你未能用自己的钱获得最多的愉悦(效用)。一个理性人将按这个“最大年龄”分配自己一生的财富。“
“确实会有人试着以这种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方式生活,但是许多人不会,他们要么是钱存太多,要么是存太少。所以,整个人生都保持最优化,需要大量的思考与计划。”
这么想想,花费一定的时间,把每个阶段的人生都规划好,然后按部就班地去行动,也是很不错的建议呀!
准则4 如何花钱?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实现死前归零。
“你很可能已经知道用来对付“早亡风险”的金融产品,很明显就是人寿保险。”
哈哈,找一名靠谱的保险经纪人,原来在美国,保险经纪人的地位真的还蛮不错的呢!不管怎样,随着这几年的不断深入了解,我个人也确实越来越认可“保险”这种金融工具了,当然,前提是真的了解。
“年金险的目标,是帮你抵御人没死、钱已花完的风险。”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年金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前储备后续的现金流。
“如果你的目标是用自己赚的钱将人生体验最大化,那年金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解决方案。”
“死亡与衰退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因此死亡的时间理应影响你现在的行为。”
我们总是需要在活在当下与规划未来之间取得平衡,随着死亡临近,这个平衡也将逐渐倾斜:离死亡越近,就越需要紧迫感;而离死亡越远,就越应该也越是可以规划未来。
“倒计时”这一工具能帮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在意时间流逝和对我们最重要的人和事的事实。看来,时不时给自己算一算剩余的时间,做个倒计时提醒,还是很有必要的。
准则5 在钱能发挥最大作用时,将其交给子女或慈善机构。
不论是出于对自己老年生活的不确定性,还是对人性复杂性的防备之心,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死后才将遗产留给孩子。所以,在生前、钱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将钱交给子女,这个观点也很新颖。
书中用好几个案例,说明了老人储备养老钱的时候,正好错过了刚刚步入中年的下一代最需要金钱支持的阶段。这个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家境或经济基础,确实是需要提前给自己储备好养老金,尽早做好规划,这样,以后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少很多后顾之忧。
“一个人从‘赠予之物’中真正获得快乐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理,过了某一个年纪,你将钱财转化为愉悦体验的能力也将下降。许多活动都需要你至少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才能去享受。”
这里,作者提到了金钱的最佳效用期,也就是赠予金钱的最佳时机很重要。你真正的遗产不是金钱,你留给子女的众多体验之一应该是“陪伴”。——是啊,在当下的社会,陪伴何其珍贵啊!
同样,作者提倡在生前做慈善,“死后无法慷慨” ,所以,捐赠趁现在。
准则6 平衡人生,不要随波逐流。
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支出-储蓄”比例,比如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花一些钱去体验更有趣的生活,因为年龄大了之后,就不可能再有这样的体验;随着年龄增长,责任增大,就需要调整更高的储蓄比例来完成人生中重要的责任。这个观点很不错。
真正的黄金年华,即因拥有最佳身体状况、最多财富而可能获得最多快乐的时期,多半是在传统的65岁退休年龄之前。而且,我们的大部分支出都应该集中在真正的黄金年华,而不是延迟满足。
要想拥有极致人生,人们需要三种基本要素:健康、自由时间以及财富。做好这三者的平衡,是一生的功课。
“每个年龄都拥有不同的健康、财富及自由时间的平衡状态。充实人生要求三者的数量合理搭配,因此建议用丰富的资源(例如财富)换取另外两种(例如花钱买健康或自由时间)。人生必须有所取舍。”
准则7 分段人生,将人生视作不同季节。
“只要你意识到自己时间有限,就可以激励你善用自己的时间。”
列一个梦想清单,然后将清单上的体验分配到人生的不同时间段。一起来规划一下人(余)生吧!
“你如果觉得为整个人生做时间分段有点吃不消,可以只做三段,覆盖未来30年。你可以一直往自己的清单添加项目,只是要赶在年龄和健康还不成问题之前。“
“未来一两年,在孩子的和你的某个人生阶段结束之前,你更希望与他们共同经历哪些体验?”
准则8 了解你的峰点,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财富增长。
“许多人倾向于延迟满足和为未来存钱。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延迟更好呢?你必须在当下消费与为了将来储蓄之间取得平衡,这是贯穿一生的问题。每一年的最佳平衡都不尽相同,因为你的身体状况和收入可能每年都有所改变。”
经常听到有人说想提前退休,大概就是停止赚钱的意思吧,但具体什么时候停下,可能大部分人还是会按照惯例等到退休的年龄。
人生赚钱的峰值点在什么时候呢?花钱的峰值点又在什么时候呢?
书中用几个简单的公式来测算剩余人生所需要的大致金钱额度以及生存阈值。很有意思,可以照着公式算一算。
同时,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净资产的峰点,是日期,而不是数字。这和前面提到的人生重要的三点——健康、金钱和自由时间,有对应关系。
“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同时取决于你的经济能力(财富曲线)以及你的体力(健康曲线)。持续积累财富并不一定能让你买到更多体验,因为无论你多有钱,身体衰退都限制了你对某些体验的享受。所以,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喊停,避免一味积累财富,而过多耽误享受生活体验的时间。“
当然,对于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持续工作不退休也完全没关系,只是注意将金钱发挥出价值,提前规划“死前归零”。
准则9 在没什么可失去时,冒最大的险;要大胆,而不是愚蠢。
越年轻,冒险的成本的越低,所以,要趁年轻,多为梦想而行动。
作者说,要量化恐惧,勇于改变。的确,很多时候,很多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都是因为对于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心理。如果能够把这些不确定性量化为具体的金钱或者时间等损失,可能也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了。
“相比于浪费人生,人们更加担心钱被花光;你的思维必须倒过来,你最大的恐惧应该是时间与人生被浪费,而不是“到了80岁我还能有多少多少钱”这个问题。”
这个思路的转换,的确不容易。
写在最后
人生,没有固定的版本。所以,本书所说的“最优解”,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去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独一无二的最优解。书中有些观点比较激进,可能对于传统思维的人来说,会有较大的冲击感,但总体而言,作者的人生观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读完之后,我觉得很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对未来人生进行更加定量和明确的规划。我相信,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找到自己人生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