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把一些零钱放在桌子上。家里小朋友有本没有拿钱买东西的念想,但看到钱暴露在眼前,可能就会拿钱去买自己平时想买的东西
如果一间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及时修补,那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地被人打破。
如果一个地方有被放有垃圾,人就会毫不犹豫的,顺其自然地把垃圾丢在那里,不会有羞愧之感。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最早是一个犯罪学理论,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以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该理论,源于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扇学家菲利普金巴洛的一项实验,当时金巴多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的汽车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然后停在犯罪率极高的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一个拉丁裔居民社区内,而另一辆车则原封不动的停放在治安相对较好的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某个中产阶级的居民社区内,不出所料就在拉丁一居民社区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在中产居民社区 的车没有人动它。
金巴多 要用锤子把放在中产阶级居民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窗打破了一个大洞,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居然也被偷走了。
基于这个实验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没有及时维修,那么这扇破窗就会变成某种示范性的标志,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给人造成了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活动也会因此滋生蔓延.
“第一个破窗”都事情恶化的开端。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如果去朋友家做客,当朋友家里干净如镜,地板上一尘不染,一定会小心翼翼,不把飞尘带入朋友家。。当朋友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去理会要不要换鞋,会不会弄脏地板。
当“第一扇破窗”产生生,就会觉得,大家都这样,无所谓多一扇破窗。“反正这里有垃圾了,再扔一点也一样”,“反正都不是我先这样做的”。往往就是这样的心理,所以让事情变的更加恶劣。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行的,不对就不对,影响的大小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他人的错误更不可能证明你的行为是对的理由。
如刘备那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