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风吹过时,你看见了吗?》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13人  习习香

       

1

她看了一下手表,快八点。

“该出发了!”她提醒丈夫。

“好的!”丈夫急急忙忙放下手中的厨具,又巡视了一下室内,和她一起拎着行李箱出了门。

订的是虹桥火车站9:40开往福建涵江的动车,昨天估算了一下时间,从家到附近地铁口约15分钟,地铁至虹桥火车站约40分钟,考虑地铁和列车都需要进站安检的时间,8点出门应该是刚好合适。丈夫心疼儿子,大早又去菜场,为儿子焖了一锅牛肉汤。

“还有比这更好的父亲吗?!”她心中默默感慨!

2

远远望见公交站点排了两列长龙,所幸上海的公交车在上班时间是一辆接着一辆的。两人上了车。平时在起点站都能占到座位,今天人太多,上车只能站着了。车子刚开出一站,第二站时又涌上许多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第三站时几乎已无法再能接纳新乘客上车。她一方面是诧异一方面是感叹:上海永远是人多。

“你们每天早晨上班都这样?”她问丈夫,她平时不住上海。

“是的,除非休息日。所以我一般提早些出门,避开上班早高峰。”

公交车摇摇摆摆,像个负重的蜗牛,慢慢前行,透过车窗向前望去,前面又是一排车的长龙。她看了一下时间,已经8:15,可公交车才走了3站。她望望身边的丈夫,他也是脸色阴着一言不发。

“下车叫出租还来得及?”其实她自己也知道,出租车陷在长龙阵中一样无法施展。

丈夫摇摇头,依旧一言不发。她知道他在暗中祷告。

公交车好不容易晃悠晃悠到了地铁口,她看一下时间,8点35分,比平时足足晚了20分钟。

倘若在以前,她少不得会抱怨几句,抱怨丈夫他明明知道每天车堵人堵,却未能在出发时间上安排足够的提前余量。当然也是归纳了他多次临时匆忙的教训。扬州话怎么说来着,对新帐旧帐一起数算?将坛底的“咸菜根子”翻上来。

但她终于没抱怨,这应该也算参加“家齐”夫妻营会后得到的提高吧!她想。

终于上了地铁,8:42。她舒了口气,地铁毕竟很少误时。但转念一想,虹桥火车站安检排队时还有另一个蛇形长龙,高铁检票也需要提时间,肯定是来不及了。这种长途高铁不比沪宁线,通常每天班次不多,改签不易。今天,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去不成了。

3

她和丈夫正是要到福建福清去,参加“家齐夫妻营”的年会活动。前几个月夫妻俩因为参加了一期夫妻营会,很受感动,又做了一次行政义工。因着行政义工的缘故,受家齐上海地区负责人邀请去参加年会。对她而言,参加年会是无可与无不可的心情,如果不能参加,她并不觉得有多遗憾。一是因为孩子即将出国,她希望再检查一下准备工作并与孩子多相处一段时间,前期为了许可表、签证、体检、机票、行装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她的心也一直悬在半空中,眼见着行期将近还有部分事项未落实,到现在也未落地。此时出行,她原本就觉得不合适。但丈夫对年会充满期待,“家齐”既然是致力于增强夫妻关系的组织,必然是要求夫妻同行。经不住丈夫期待的表情和再三的劝说,她答应下来。

“可现在却要去不成了,亏我还请了一天年假。”

丈夫上了地铁就在不停摆弄手机,不一会儿如释重负地宣布:“改签莆田车站,10:40上车”。

“总是依赖你,谁想着你一点也不靠谱。”她望着神情瞬时轻松的丈夫,这时候可以调侃调侃了。

“是是是,以后不能将时间压得这么紧,我总犯这种错误。”

“不过,今天能够到达,纯粹是神的恩典,我在公交车上一直祈祷!”对所有完善性的解决方案,丈夫都归集于神的恩典。

4

车票改签至莆田,距离目的地比原计划远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发车时间又迟了一小时。肯定是赶不上晚餐了,还得考虑下车怎么到达。丈夫在微信群中讲述了情况,马上就有多名同工“家人”(群中同工亲切地互称家人)回复,莆田的翁弟兄和陈姐妹马上回应,说他们会推迟出发时间,到时候到车站接。

她很受感动,并且有些不安,素昧平生,这么麻烦人家。丈夫倒并不觉得意外,“没有这份热心,大家也不会投身到夫妻营会这份义工中来。”丈夫的话不错,他自己就是一个热心的人,有时候她觉得他热心过度,或者让人微觉受窘,或者让他自己过度受累。

出了站,上了翁弟兄夫妻的车,陈姐妹马上递上热乎乎的包子,“我们赶不及过去吃晚饭了,我们刚才吃了,给你们也准备了些”。

她接过包子,心中的不安又扩大几分。

5

他们到达时,恰好来得及参加年会的破冰介绍活动,并且听说“家齐夫妻营”活动的创始人邱清泰会长也亲临现场。

    她在营会课程的视频资料上见过邱会长夫妻,后来曾在百度上搜索过邱清泰会长的资料:邱清泰博士是“国际家庭更新协会”创始会长,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心理辅导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邱博士是国际知名华人家庭婚姻专家,持有美国加州政府的婚姻、家庭、儿童心理治疗师执照。

    邱会长和夫人余竹君女士二十八年前创立了“家兴夫妻营会”这门课程(后来在中国注册为“家齐”),致力于让每个家庭认识婚姻价值观,增强夫妻的婚姻生活质量。

到会的还有来自广东和港澳的粤港澳团队、来自北京河北内蒙等地的华北团队、江浙沪的江苏和上海团队,当然本地的福清团队和莆田团队是年会阵容中的浓墨重彩,他们还承担着年会组织活动的各项工作。

    破冰介绍要求围绕“自我介绍、参加“家齐”的初心、你对家齐的期待”三个方面简要展开。她暗暗体会组织者的功力,这种介绍方式可防止部分喜欢即兴发挥的人员,拿着麦克风将话题漫无目的地铺陈。听着大家的介绍,大部分夫妻都是在参加夫妻营会以后,有感于婚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有些夫妻,关系紧张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经过参加营会后,婚姻质量有了本质的翻转。经历过这样的翻转后,认识到家齐的价值意义,从而愿意帮助更多的家庭,投身到家齐事工活动中来。

眼见着话筒从一个个人手中逐渐向她这边转移,她的心也暗暗紧张起来。她该说什么呢?因为她参加的事工活动只有一次,并且事后还觉得特别累,混身散架一般;因为她觉得自己灵性或个人觉悟还没到一定高度,也不能拿基督徒的奉献精神来标榜自己;另外她也不确定后期自己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虽然她认可,“家齐夫妻营会”这项活动非常有价值意义。

话筒还是固执朝着她过来并终于递到她手中,她只好起身介绍自己,并说明参加“家齐”的初心,一是为了顺服丈夫;二是因为参加夫妻营会后深有感触,原来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是有许多技巧的;三是希望自己能做些有生命价值的事。

她觉得自己的介绍还算客观。难道她不是自问自己多少次: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意义?难道她不是总奢望自己,浮生能有一两项值得自我骄傲的长处?她不是偶尔想过如果退休后去乡村支教,有没有人要?会不会太老?或是自己是否受得了环境的清苦?

人到中年,总是既贪恋浮华的温暖,却又希望找到浮华背后的生存意义。

最后邱清泰会长向大家致了欢迎辞,感谢各位同工为家齐所作的奉献,“竹君师母今天没来,在四年前她回到天国,但她的心仍然在这大厅里。在生命的最后的十六年里,她一直与疾病抗争但心怀喜乐,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夫妻,都能珍惜上帝赐予自己的伴侣......”

听着邱会长波澜不惊貌似平淡的语调,凝望着大屏幕上竹君师母的照片,见着许多女同工已忍不住抽出面纸拭起涕泪,她的视线也不由模糊起来。视频片中的邱会长是一个儒雅的中年男子,竹君师母是美丽的端庄女子,可眼前的邱会长是头发稀白的清瘦老人,竹君师母已美丽容颜不再,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竟承受那么大的痛苦,并长达十多年......

6第二天的内容较多。有会长对新组织机构的任命,对年会主题“重连、重燃、重建”的解释,有各地代表团队的节目表演,有家齐带课老师自己参加营会后婚姻翻转的见证,或是义工带课后生命成长的感悟,有牧师的祝福,有新任理事的发言,有对营会改进课程的讨论......她在一整天的活动中,感慨不断五味俱陈。会长讲话不徐不疾,将家齐的使命融入在基督的大爱中,让人体会到大江湖海的胸怀。带课老师的哽咽发言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婚姻和生命成长的悲欢交集,表演节目的赞美敬拜让她难以欣然随舞,因为她虽然随着大家一起歌舞,心底却有羞愧的小火苗。

值得感慨的还有年会的活动组织流畅,每一项议程有预期的目的并达到效果,现象氛围温暖、热烈,赞美诗真正让人感受着平安喜乐。

7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的座位正好挨着理事会主席。

“汪主席,您的口才与逻辑思维非常好,您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吗?”丈夫问道。

“我很早以前做过传道人,现在是开公司的”。

“那为什么后来不做传道人了呢?”她的好奇心让她不顾及礼貌。

“做传道人时,生活都维持不了。上有老下有小,都得要生活吧!”汪主席的夫人,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一边望着丈夫,一边代答道。

是的,她理解,做传道人的收入仅能维持个人简朴的生活,妄论养活全家老小。

汪主席大概认为妻子只讲了一半,未免片面,于是补充说道:“我听了Tony先生的演讲《人生下半场》很有启发,Tony说人生上半场的成绩好坏只能说明速度是否优先,最终的成绩评价在于人生下半场。往往在下半场取得的高度会超过上半场。所以Tony退休后现在全心投入家齐和神的事工中,我不久后也会如此。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忙碌仍然担任理事会主席的原因!”

8

人生下半场的高度?

其实微信圈中有各种关于人生下半场的话题,比如“中年以后才明白”、“中年以后最好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的人生哲言。哲言说的都对,但是因为说得太潇洒,说得太诗歌化,就像夏天洒在皮肤的水珠,不一会就蒸发了,并不能滋润到心中去。她相信汪主席的话是心受过滋润后发出的言语,是生命经过感悟后发出的言语。人生上半场,更多的精力不得不用于生命肉体的生存,而在经过上半场的物质积累后,人生下半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生命之所以生存的价值意义上。

9

根据她自己的接触范围和观察感受,她曾悄悄对基督徒进行分类,一类是“相信多于思考”的基督徒,他(她)们相信和祈求,但却并不一定意识到个人生命需要因此而作出改变,也即不能“活出基督”。另一类是“相信兼之思考”的基督徒,他(她)们在相信和祈求的同时,生命的行为和价值因之思考而发生大的翻转变化,并因着自己的变化影响他人。通常称之为“活出基督”、“用生命影响生命”。

她还不止一次发现,许多彻底的并“活出基督”的基督徒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比如这位汪主席是成功的商人;比如那位计划着到家乡投资的毛理事;比如另一位理士先生Tony,退休前是台湾在上海的商人;比如经常给大家讲道的牧师,曾是央企的老总;比如家齐上海的联络人,是放弃优厚物质生活的美籍华人。比如邱会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不是他们在摆脱了衣食住行低层次的需求后,都到了最高一层“自我实现需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命价值需求?因为基督徒重视卑谦,不希望凸现自我。

10

自己又该归集于哪一类基督徒呢?她问自己。

好像自己不属于“相信多于思考”的一类,因为“相信”并未坚实到一定程度,思考又超出了一定程度。总有丝丝疑云在头脑中弥漫,亦或有世俗欲望的火苗在心中萌跃。自己更无法归集于“相信兼之于思考”一类,低层次需求依然强烈,高层次需求始终是心头的高山之仰。

也许这正是始终让她觉得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与迷乱之所在。

以前她问丈夫:“受了这么多年无神论教育,又没见过上帝和耶稣,让我怎么相信呢?”

后来读了一首诗《风》,多少有点启悟。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有谁见过风吗?可我们从上述自然现象中,知道它分明是存在的。有谁见过耶稣吗?可这么多人,单单是这次年会中,就有这么多人传扬他的见证。

记得有个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典型的励志故事。她却单单记住了电影中小男孩讲的故事:

一个人溺水了,有一只船经过,想要救他,他说:“不用救我,上帝会来救我。”另一只船经过,他还是拒绝了:“不用救我,上帝会来救我。”最终他死了,去见上帝,问道:“上帝啊,你为什么不派人来救我?”上帝说:“我不是派了两只船去救你吗?”

“上帝的爱也许不是直接显露,需要你从身边的见证中去感受。像自己的丈夫,每有一个善后的解决方案,总是感谢神。”她想。

最后她想到孩子,不管他将来信不信基督教,她希望他在结婚前参加一次家齐夫妻营会,从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中走出来,学会温柔谦卑地和配偶相处。不管他将来信不信基督教,希望他尊敬尊重基督教人士,这个群体中有许多高贵的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