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梁庄》想到故乡
梁庄是作家梁鸿的归乡观察记录。
她年少离乡,仅存的是幼年对乡村的记忆。几十年以后,她带着读透乡村的愿望回到故乡,用一个成年人冷静的镜头和录音笔记录下她缺失的岁月下,故乡的巨变。在她的记忆力,故乡的地理位置虽然没变,“但其精神的存在依据却变了。现在的梁庄,少了以家族为中心的生活场和文化凝聚力,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能力为底气的生活聚居地,似一盘没有任何情感连接和生命力的散沙。
在此地生活的老人和孩童,寂寞无依无靠,他们的心声是无处可说,文化上自然是贫瘠的。我读完前三章,梁庄的全局、废弃的河流、和迷失的下一代。整个的感觉就是荒凉、渺小,整个村庄都只有黑白灰三色。因为是主观视角,作者的感受和情绪都是真真切切的。因为出身于农村,我也能感同身受。讲到村官的一手遮天,讲到不合理的政策,讲到农村的水泥路和水渠建设,讲到留守的儿童和老人,我也一时之间百感交集。
在人性上,农村人群体并不比城镇或者城市人口差多少。他们中间,有朴实无华的善良人,也有爱出风头的取巧者;有勤劳致富的小蜜蜂,也有好吃懒做的寄生虫。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农村人眼界局限,看得到的不多,因此对新事物的接纳度不高。甚至,完全拒绝接触和理解新事物。比如,我的爸爸虽然善良,但他一辈子没有出过我们县城,对于我跟侄儿调侃式地打招呼“来了老弟!几年不见,你怎么黑成锅底了?”他会严辞纠正我:“你讲话怎可没大没小!”
文中讲到小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不经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管,常去河里玩水,结果淹死的事情。这在我家乡也是经常发生的。初中的小孩子学着黑帮打架斗殴也是常事。但好在,我接触的环境还没有那么恶劣,乡风相对淳朴。这也源于我的爸爸妈妈没有选择去打工,而是就在家里做了农民,因为有时时刻刻地陪伴,我也才没有成为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
我的先生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从小就不在家,他和哥哥姐姐自己爷爷奶奶一起住。庆幸的是,他哥哥姐姐充当了父母的角色,在先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适当的教育和约束作用。因此,不论是他还是我,我们对于家乡其实都怀着深深的热爱,尽管我们不会再回去扎根了,但我们毕竟洗不掉那原生的泥土气息。
由《梁庄》想到故乡你来啦?我欢迎!用下文招待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