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解开《红楼梦》之谜局十二(红学论文,与诸君共探讨)

2018-08-25  本文已影响15人  李缓之

第十二回

两神话开启前后因

双特质道出男女情

我们红迷朋友如果想要真正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还得从《红楼梦》文本的描述中来找寻答案。特别是要注意雪芹在文本第一回里的构思技巧。其实,在第一回中,雪芹不仅仅只用了我们前面几回分析文章里所说的那些写作和构思手法。他还运用了其他的很多写作和构思手法来创作《红楼梦》文本,以将他的思想和艺术构想十分合理、恰当地融入在第一回文本之中。

雪芹这样创作,尽善尽美地为我们红迷朋友创造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舞台和极其丰富广阔的艺术内涵。雪芹所运用的这些手法使我们红迷朋友既能愉悦地畅游于《红楼梦》文本之中,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感知雪芹所创作的广阔浩渺之艺术世界,尽情欣赏《红楼梦》文本之文字魅力和神奇故事所要表达之美妙含义。下面,我们就试着再进行一番鉴赏、探寻和分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事物开头的重要性。《红楼梦》文本也不例外是如此。雪芹给我们红迷朋友创造出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开头。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第一回绝对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内涵。雪芹既把《红楼梦》文本的开头作为全书的引子,也把全书的总论融入其中,更把全书故事情节展开的最基本框架巧妙地搭建其中。

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一开篇,即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开始写起,将自己的全幅身心都交给了我们读者,让我们自己来决定是继续欣赏,还是弃书离去。正所谓非者自去,爱者自留。然后雪芹再以大刀阔斧的气势为我们读者搭建起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文学艺术舞台。这个艺术舞台的构思是极其巧妙的。雪芹并未在一开始就直接描写他所要讲的故事,而是先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一下子就拉近了作品与我们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然后,雪芹再从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入手,对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十分大胆的想象和拓展。将女蜗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大踏步地延伸至纵深,从中引出了有补天之才的神石不得施展其抱负之怨叹。最后雪芹再以补天之才借僧道入世,历尽人间繁华,历尽风雨磨难,最终以悲剧结束,来完结《红楼梦》这个故事。真可谓是开篇人心来,横空入天境,再行入僧道,转眼入地界,闭眼成传奇。梦中听天机,继而入情府,终幻进人界,一梦万里遥。

雪芹在此基础上,又为我们读者创造了一个“天地人”三界相统一的巨大奇幻艺术空间,任由我们读者的思绪被带进这神奇的世界,使我们读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书,并最终成为了钟情的红迷朋友。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雪芹所创作出的“天地人”三界互相转换的情景,使得我们红迷朋友的兴趣随之不断高涨,进而入迷。而我们红迷朋友的思想则被带进了一个时而入心,时而入世,时而入道,时而入天的变换状态,从而使得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感招。也就使得我们红迷朋友非常乐意好好地看看《红楼梦》文本中所讲述的传奇故事。进而使得我们红迷朋友爱不释手,十分关心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甚至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构思和安排也正是雪芹非常高明的地方。

接下来雪芹又以自创的神话故事神瑛侍者下凡的前因后果为出发点,进一步引申出了两个神奇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一个是神瑛侍者和石头而变成的杰出男主人公贾宝玉;另一个则是由水和草构成的杰出女主人公林黛玉。

我们如果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深一步地提炼和加工,去其本像,看其实质,那我们就会得到一些更加有意思的特质。即神瑛侍者既是神,那他就具有“神性”,石头本就有其冰冷的一面,这样它就具有“石性”;而“石性”和“神性”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这个形象。这是一个概念。

另一个概念则是女主人公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塑造。黛玉是个女人,她是由水和草经过神瑛侍者精心呵护而变来的,这样,作为《红楼梦》女主人公的林黛玉就具有了“水性”和“草性”这两个特质。理解到这些含义,将对我们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特质可以说是对《红楼梦》文本所讲述的这个神话故事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一表达手法也是雪芹所独创的一种非常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至于它的妙处,我们会在以后的分析文章中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女娲以坚强意志,孤弱之身,不畏艰险,最终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之石,实现补天之宏伟愿望,给人类带来了安宁祥和的生活。而她所炼之石还剩下一块,这块补天之石自炼成之后,便具有灵性,因闻一僧一道讲述人间繁华,便起受享之心,后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入世历练,终成传奇。这个神话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天地无情人有情。同时这个神话故事提出了人处天地之间该怎么办的问题。当出现天灾之时,最能弥补天灾,拯救人类的还是伟大的女性。这种想法其实是雪芹还处于初期的十分朦胧的女权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非常进步的,可谓是翻天覆地的观念。那么雪芹的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实现吗?《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能实现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吗?这也就成为我们红迷朋友所深切关心的问题。它们吸引着我们红迷朋友深入阅读下去,直至看到最终的悲剧答案,我们红迷朋友能不为之扼腕叹息吗?

在对人的思考探索问题上,雪芹采用了“实录其事”的春秋笔法和梦幻相结合的手法,以厚重非凡的笔调,精湛深沉的文字,来从爱情、人情和世情三个方面探索了当时满清封建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人性,探索了男人和女人各自不同的人性,以及男女之间不同的人性。雪芹向我们道出了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梦一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是假惺惺,人与社会之间的世情则是冷飕飕。

我们与红迷朋友们一道来欣赏一段《红楼梦》文本中的描写,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解读一下当时的情况。这样我们红迷朋友就能明白当时的这些情况了。我们还是以《红楼梦》第一回里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论及风流公案时所说的那一段话为出发点来进行分析和解读。书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英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这段文字写得极其精彩,其言其语运用也都极为精确奥妙,恰到好处,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整段文字可谓是添一字则多余,删一字则逊色。这段文字里还有几处写得更是精彩中之精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文字的美妙之处:“三生石畔”这四个字,既反映了《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成人之后的顽强生命力,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于对贾宝玉无限的爱恋,又反映了林黛玉生命的艰辛,更间接地反映了林黛玉生命不能长久的原因。草生石畔,焉得长久?她是一株小草,离开甘露就会枯死,这也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一株”这个词则反映了林黛玉孤独无助,寄人篱下的痛苦状态。草生石畔,不顽强则无法生存。群草易活,独草难生。而“三生石畔”和“一株”这两个词一起反映出林黛玉高洁孤傲的性格,石畔远离凡尘,少受凡世影响。而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这一句话既反映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用情至深,又反映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而“日”和“灌溉”这两个词用得实在是太精妙绝伦了,这为林黛玉入世后爱流泪的来源做出了非常生动和鲜明的注解。因为神瑛侍者每“日”都要用甘露灌溉绛珠草,那神瑛侍者每天都必定会和绛珠草见面,精心呵护着绛珠草,正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也反映出了神瑛侍者入世变成的贾宝玉对林黛玉始终念念不忘,耳鬓厮磨,缠绵悱恻。既是“灌溉”,这就可见神瑛侍者是用了大量的甘露,而入世成人的林黛玉要用泪来还的话,那就只能是每日以泪洗面方能够勉强还得上。“始得”一词反映了林黛玉生命本已结束,但在贾宝玉的精心照料和滋润下生命才得以延续。这也暗示我们红迷朋友,林黛玉只有在贾宝玉的精心爱恋和呵护下才能活下去。离开了贾宝玉,林黛玉所面对的也就不会是别的什么其他情况,而只会是死亡。而这里的一个“仅”字真可谓是一字千金,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终日游”则说明林黛玉成人后一心思念着贾宝玉,想着如何来报答贾宝玉。膳食不好,说明林黛玉体质很弱,每天都吃药治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也进一步暗示了林黛玉的悲剧性命运。“饮灌愁海水”一句,说明林黛玉心中的愁苦,她害怕失去贾宝玉,这也就说明了黛玉心中的多思多疑多猜忌。我们可以看出,就这么一段短短的文字,雪芹运用了及其精湛的创造性笔法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很多情况,也为我们红迷朋友塑造出了两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也正反映了“雪芹笔法”的精妙无比。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所运用的心血可谓是最大的。也许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还有许多被雪芹采用而我们目前并未曾发现的隐秘表现手法存在。我们会继续和红迷朋友们一起来寻找、探索和发现,以企能早日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