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288)
2021-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补遗卷六·三八】
唐薛能笑杜少陵不敢作荔支诗,香山有之而不佳,自作一首夸云“不愧不负”,而不知庸浅已甚,可笑也!能诗最佳者,咏《蜀柳》云;“高出军台远映桥,贼兵曾斫火曾烧。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万万条。”
薛能,(817年—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薛能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荔支,即荔枝。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