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刚刚读了朱光潜先生写的谈美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我却忘了,只记得当时想要读一读,本以为这本书是谈论美学,提高一种对美的欣赏。翻开书来,感觉他说的美应该是发掘自身人性之美。
刚刚看了朱光潜先生这本书的第一篇谈读书,我就感觉颇有些受益。我自认为自己尽管没有读书破万卷,百千卷应该是差不了多少了,然看到这篇文章,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回想起了读过的书。
我自己读过什么书我是不太记得了,能记得书名的也就寥寥,内容更是在脑海中模糊不明,仔细想来,尽管我自己的性格是我有意参考思索读书才形成的,不过引发我思考的书我却读的极少。
记得以前读白落梅的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读她的书是感觉文辞是极优美的,读起来感觉一种唯美,却从来没有引发自己什么思索的。我记得看的白落梅的书第一本的名字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讲的是林徽因,不知讲的是否言过其实,不过我还是记住了民国第一才女,也曾经专门去读一些关于她的书,去对比认识。应该说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读林清玄的散文,我曾经还真有了人生不若出家,闲适还可泼茶。不过还好,我是六根不净的人,只好写下:“人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这应该也是多年前写的吧。
现在想来,如果读的书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启示,什么作用,应该是白读的,想一想,自己真是白读了好多的书呀。
读书不在于字的多少,也许一句话,寥寥数字也能发人深思。“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这是十岁那一年在墙壁上看到的一句话,当时这句话我感觉是很霸气的,而且简洁易懂,我是必须要记下,还能卖弄一下文采。随着年龄增长,思考也是越来越深,能有相同道理的话我随口可以说出八九句,但是这句话却一直存在心里,让我思索。
我是一个闲人,读的闲书也多,所以挑挑拣拣发现还是有一些是触动过我的。但总不好一一列举,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视角,我的不一定适合你,你的也只能给我参考。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是做不到的,说明我读书的功夫还是不够。读书应该作为一种兴趣,而且由三日不读书这句话也让我们知道读书是用进废退的,此时就让我抢来的达尔文的理论来解释吧。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说是不能推荐好的书的,那么小子更是不敢胡言乱语说读什么书好,不过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应该是无伤大雅的。
我们读书,应该是怀着一种无欲无求的心境去读,找适合自己的,仔细的读,读出自己的思想,读出自己的一条路。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能够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找出自己对应的书,当然,也许见解,领悟的不同,读书应该也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
望我们读书读的是活书,看的是自己,明白的是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