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艺术之家

书法与诗词

2023-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去听山顶的风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宋·苏轼)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题目中的张先年长苏轼47岁,为人性格宽和,喜欢结交后辈,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时,作为晚辈,自然前去拜访张先,二人一见如故,多有诗词交往,吟唱往还,成为忘年交。

译文: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蒸霞蔚,笼罩在湖光山色之中。湖中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如此明净,就像鼓筝女子风姿绰约。而不知从何而来的白鹭双飞双栖,仿佛慕名而来,痴痴相望。

忽然江上传来哀怨动人的曲子,其中苦楚,让苏轼和张先不忍倾听,就连烟霭云雾听了都为之动容。这恰似湘水女神湘灵在用鼓筝倾诉自己的哀愁。

可当苏轼与张先移船意欲相见的时候,只有江上的青峰依旧在,早已是曲终人不见,空留哀怨与缥缈回荡在湖光山色中。

凤凰山位于杭州西湖南面,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描写湖光山色,只是作为人物出场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极富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人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阕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从听者的角度来写;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依约是湘灵”,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曲终正要寻问,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有青翠的山峰依然静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同时呼应了开头“凤凰山上雨初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