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

2016-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babyfish2000

正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确下个阶段人生目标时,Tony赠与了我《少即是多》这本书。作者是个过着双城生活,从事自由职业的日本人,他通过采访了幸福程度相对较高的北欧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幸福的体会,与日本现有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比对,提倡了”新幸福“的概念,那就是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外物的束缚,让我们重新拥有自由。日本与中国毗邻,在传统的价值观上也有相似,作者所说的很多日本人的现状其实和我们中国人很像。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什么都想做,但其实“全部都想做”和“什么都想要”是一回事。没有真正的做出取舍,最终只能是白白的消耗了精力、时间,却没有获得幸福。

在选择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时,我从书中学到了不要去刻意迎合任何生活方式,要主动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一切皆由我们自己做出选择,这才是决定幸福与不幸的关键。就像有的人希望稳定的工作,空闲时宅在家中;而有的人却希望生活中充满旅行,多一点刺激与挑战。如果一个人清楚了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的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与其说是“化繁为简”,不如说是“刻意放手“。另外让我感触颇多的是:无论是对金钱还是时间,如果不知道追求、拥有它们的目的,得到的再多也没有意义。所以一味的赚钱,而不知道赚了钱做什么或者一味的要求自由的时间,而真的空闲下来了却无所事事,都不会幸福。

而如何去删减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呢?书中提出了一个可尝试的方法:做减法。

一、划掉那些不用做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的人并不那么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长远的目标是难以制定的。就像我自己经常会心血来潮,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所以我一时也分不清到底哪些是自己想做的。现在我准备尝试一下按照书中的提示做减法,找出那些不用做的事情,如果觉得”这种事不适合我做“、”做这样的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且也不会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事情就减掉,这样也许就能够避免把心思用在一些与人生毫不相干的事情上了。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一个做减法的衡量标准,那就是所要做的事情必须是切合实际的,在我最近读的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介绍了2个衡量目标可行性的简单标准:1.已经有人做到了。2.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二、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每次当我要出门旅行时,整理衣物的效率特别低,面对一橱的衣服,总觉得没衣服穿。而当我最终选定了几件衣服出门后,整个旅行过程中的穿衣选择反而变得简单快乐,不再纠结。所以有时可以选择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满足,有时选择的东西太多了,难免就会叫人心猿意马,产生焦虑。前不久我搬了一次家,这次搬家我花了半个多月整理旧物,自认为扔掉了不少长期不用的东西,家也更整洁了,但相比书中极简的物质生活理念,还有很大精简的空间,所以以后这样的断舍离可以每个季度搞一次。我曾经在一篇介绍断舍离方法的微信中看到一条帮助你衡量哪些东西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秒策,即把所有东西打包,只将一周内需要用到的物品摆放出来,随后需要用什么拿出什么,在2-3个月后,那些你没有打开的包裹就是不必要的。而衣物也有一个断舍离达人曾说过,一个季节21件单品就足够了。

由此看来只有做足减法才会让人感到幸福。

书中还提出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Reduce(物品),Reset(生活目标、价值观),Rebuild(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观点。Reduce上文已经说到了,再谈谈我对于Reset和Rebuild的体会。

我回顾自己这2-3年的日子,仿佛正在做着这些动作。2年前的一次手术后,我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生活,整天觉得忙碌,没有人生目标,虽然工作上的成就、朋友家人的相处或者旅行中的欢愉会带给我片刻的快乐,但那不是深层次的踏踏实实的幸福,因为我时常感到焦虑,不知道这么忙碌的意义,也就没有信念。停下工作也许并不全是我主动的选择,一如过往我的人生,在家人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懵懵懂懂的推着我朝前走。可我的人生却因这次Reset在悄然变化,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目标,通俗点说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怎么做才能获得我想要的?这样做会给我带来幸福吗?

Reset真心不容易的,因为人是容易受过往经验、常识或者主流的价值观影响的。当我发现我想要更多自由的时间来陪伴家人时,就会和我要花费较长交通时间、朝九晚五的工作有矛盾。而目前我所有的过往经验都与这些朝九晚五的工作相关,而以前的价值观认知也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打破这样的工作习惯,开始新的尝试就需要勇气。正好那时妈妈病了,我考虑到家庭的整体需求,暂停了我原有的工作。当时我还不知道有”生涯彩虹图“这个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时我其实就是把自己”持家者、工作者、公民、休闲者、学生、孩子“这6个角色重新做了一个平衡。

这个Reset的过程中由于几乎拿走了我全部的工作者角色,所以经济压力带给我的焦虑不可避免,不过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这份焦虑得到了 缓解。为什么不能在物质上脱离传统的价值观导向呢?若被已有的常识所限制、束缚,就无法体验到全新的幸福。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为了购买而不得不忍受超长距离的通勤,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和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有“违和感”的。有“违和感”就谈不上幸福。我不想再次踏入这样有“违和感”的生活,我需要作出选择,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购买),降低满足”阈值“(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购买和攀比),有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生活的经济来源,当你觉得自己想买的东西都买得起,想做的事也都做的了时,那个经济收入以及时间付出,就是刚好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点对于我个人乃至整个家庭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物质需求,所以我可以通过列支每月基本开销以及每年旅游费用来估算自己的开销。但在开销当中有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就是uu的教育经费,我想也可以通过每年预提一些投入费用以及定投理财项目来实施若干年后教育经费的储备吧。而对于时间的付出其实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如何有效的分配就很重要。从书中我获得的思考是不去划分工作和生活,而是让生活融入工作。虽然我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找到实现的方法,但我非常认同书中说的今后的企业能否满足员工对工作方式的要求将变得更加重要,能够帮忙员工实现其个性化生活方式的企业才会收到欢迎,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需求。

在完美的融合生活和工作方面,作者给出了关于他自身的成功案例,他因为喜欢红酒而开始学习有关的知识,却最终收获了一份”红酒讲师“的工作。这印证了李笑来所写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中,甲很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当生活方式和自身实力可以得到完美结合的时候,兴趣也可能变成工作。所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发现因为兴趣开始,久而久之机缘巧合转化为工作的事情。但书中也提醒我如果一开始就把兴趣当做工作来经营,估计没几天就厌倦了,因为喜欢的事情一单和预期收益划伤等号,就马上变得面目可憎如果总是考虑自己是否浪费时间在了没有收益的事情上,用预期收益去衡量兴趣,就可能会放弃。就像我学习心理学,开始是因为兴趣,也希望能在家庭生活中帮助自己,帮助家人。但随着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我开始考虑能否把它当成工作去做?也许并没有水到渠成,所以每每思及此就感到一阵心烦。而读完这本书我反而豁达了,兴趣就当兴趣去做,至少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时获得了精神的幸福。书中提倡通过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从物质中获得幸福感是难以维持的。我们宝贵的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的入住我们的生命。至于今后能否转为工作,看机缘吧,急不来。

在Reset过后,进入Rebuild阶段,我很同意文中“享受工作”,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工作是否开心,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此感到满足。在最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习中,我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倾向是社会型、事业型、常规型的,所以社会活动者、教育咨询者、工商会事务代表、旅馆餐饮经理都是比较适合我的职业。在做这个职业倾向测试时,这3个高分的类型其实并不尽相同。社会型工作显然是我兴趣和擅长的结合,而常规型工作则是中等兴趣分高技能分,我想这是多年工作经验把我塑造成这样的。所以有了这样的认清,我开始尝试重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更多的尝试那些我感兴趣又原本擅长的事情,例如培训、咨询和组织活动。在一个偶然的尝试中,我发现我喜欢也擅长组织“小小图乐园”的活动。随着uu不断长大,也随着自己在心理学道路上不断的前行,我深刻的意识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他的人生才是更为重要的。通过我的朋友、我的榜样周洋分享的图乐园的活动,我感受到了那些孩子坚韧、独立、积极思考、勇于尝试、乐于分享……的品质,同时也羡慕那些孩子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可以陪伴他们成长的朋友圈。所以我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uu以及志趣相投的孩子们开拓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乐园。虽然我认为目前这是一份没有收入的“工作”,但从中我观察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所展现的心理特点,而通过一些努力,我也看到孩子们的改变以及家长们的成长,这让我感到有意义和欣喜。于是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希望能帮到这些孩子和家长,我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者,快乐着,因为付出而感到满足。

一个人若是能看到前面的目标和重点,就不会把所谓的辛苦放在眼里。“被迫而为”和“主动想做”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是有人要求我去做这样一个“小小图乐园”,而不是我自发的,会怎么样?也许是抱怨花费太多精力,也许是在每一次嘶声力竭与一群熊孩子比拼嗓音后感到吃力,也许是在孩子们一次次的“我不玩了”之后感到沮丧,又或许是为了要给孩子们准备些点心、创意小奖品而感到麻烦?你看同样做一件事,不同的出发点所获得的最终体验真的很不一样。虽然我不知道我这种“感兴趣”和“全情投入”能持续多久,但Rebuild不就是一个尝试纠正的过程?至少目前这种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我获得了具体而丰富的工作成果和不断成长的机会。

自由是包含了物质、精神和时间三个方面。书中的探讨帮助我拆掉了我思维里的墙,大刀阔斧的舍弃,为未来作出的减速选择,我相信是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充足“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