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书法作品考释
杨守敬书法作品欣赏
杨守敬书法作品考释杨守敬书法作品考释 杨守敬自署“恪郦主人”和“观海道人”的书法 作品个案研究
襄阳市杨守敬书法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刘阳
在目前所见机构和藏家之藏品中以及能收集到的杨守敬文献中,仅发现书法作品落款为“恪郦主人”和“观海道人”的各1件。因此,有必要进行个案研究,解惑释疑,一探究竟。
书法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据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一书载《杨守敬大事记》所述,1911年8月19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同月22日,杨守敬全家及弟子熊会贞从武昌搭轮船到上海。在武昌之藏书及碑帖字画交与程冬甲照管,且日本寺西秀武请黎元洪贴告示于门首保护杨守敬书籍,并加封条。杨氏一行抵达上海,寓居虹口甘翰臣家。日本福田人水野疎梅来上海拜杨守敬为师学习书法,杨氏先以老病辞,后感其诚,亲自为其作《学书迩言》。水野索杨守敬诗,重阳、10月9日,杨守敬两次着两儿赴武昌取衣物及最要书籍,武汉战事正酣,均徒劳往还。全家生活仅靠杨氏一人卖字,多为日本人所买。11月,杨守敬自述《年谱》于虹口旅次。刻成《历代地理详图》34册。12月,刻16国及梁、陈、北齐、北周、唐、五代、宋、辽、金、元各地图次第成。
民国元年(1912)春,杨守敬使小儿等返鄂,所藏书籍幸无大损。取《水经注疏》稿本,并将所藏书籍一并运沪。熊会贞及孙辈随后也陆续来沪,同杨氏一起校定《水经注疏》,详覆每一件成,尤恐有误,当夜静置灯榻畔,在床执卷,再三审订或通宵不寐。闻杨氏在沪,求书者络绎不绝,又或持古书碑版请鉴定兼乞作跋,日本人尤多。是年,杨氏所著《历代地理详图》刻成。
民国二年癸丑(1913),杨守敬已75岁。2月,沈曾植得朱校本《水经注》,杨氏于2月27日作跋,同日又对《水经注》跋之。
从以上史料可知,杨守敬从武昌起义赴沪后至民国二年癸丑(1913)春,一直忙于地理文献的整理和所著《水经注疏》的校订。同时,又要应付络绎不绝的索书者(当然这也是他在沪的主要经济来源)。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杨守敬这一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之前和期间又进行整理历史地理资料和自撰《水经注疏》的校订工作,此时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尊敬之情,落款自署“恪郦主人”,也是符合逻辑的,不足为奇。只是我们暂时没有考证到杨守敬在沪的藏书楼叫做什么。他既然在黄州苏东坡故居雪堂旁筑有书楼“邻苏园”,又在武昌菊湾筑书楼“观海堂”,在上海按理也应筑书楼并取有名号。落款“观海道人”是因为他武昌的书楼叫“观海堂”,故很易理解。为何落款“恪郦主人”?我们的推断,其在沪所筑书楼可能为”恪郦X”。或许他在沪时间并不长,后又赴京任职,在沪所筑书楼名号鲜有人知,在《年谱》和其他史料上暂无记载。所幸留下了自署“恪郦主人”这样一件绝世珍品,为我们研究杨守敬书法以及在沪藏书楼的名号提供了宝贵物证。
书法作品的来历和考释
杨守敬这件自署“恪郦主人”书法作品,我们初见于2017年5月28日东京中央拍卖(香港)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后辗转为我们课题组所收藏。该作品为立轴,纸本,原装原裱。尺寸:140×38cm,创作年代:癸丑(1913)作。款识:癸丑春日恪郦主人。
钤印:杨守敬印(白)、邻苏老人(朱)
释文:白石嵯峨一径斜,碧梧翠竹晚交加。雨晴知有山人到,先遣儿童扫落花。
书法作品的鉴定和赏析
我们课题组对杨守敬这件书法作品,参照杨守敬创立的鉴定“四法”(印鉴法、墨鉴法、法鉴法、材鉴法)进行了鉴定。从钤印看,这两枚印在《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一书中均有著录且经比对尺寸不差毫厘,姓名印标明为72一76岁用印,“邻苏老人”印标明为73一76岁用印,正与杨守敬创作这件书法作品时年龄75岁吻合。从用墨看,这件作品墨色已暗,古意盎然,应为百年老物。将这件作品与杨氏同年作品对比,风格完全一致,且用笔习惯和小动作也相互印证。比如“白、碧、童、郦、晴”等字的结体和留白,“山人”一句中“人”字一撇的小缺口,“晚、先、儿”字最后一笔回锋挑法等,是杨守敬的标志性笔法。从材料看,纸是老纸,装裱是典型的民国裱法,不是日本裱法,可见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于中国装裱后流传到日本。综上所述,杨守敬这件特殊落款的作品,符合他晚年成熟期厚重拙朴、沉稳从容、雅闲安静之特色,笔精神足,充满“书卷气”,是杨守敬晚年的一件书法佳品。
有朋友称这件条幅可能是失群的几条屏之一,果然如此,我们随后又得知同一藏家有落款为“观海道人”的另一条屏,和这件落款“恪郦主人”的条屏是对屏,于是协商转让,失群的对屏终于团圆。
参考资料: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平著《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中国书法》杂志2016年第2期(总275期)、日本省心书房1987年出版《杨守敬手书跋文集》(I、II)等。
杨守敬书法作品考释 杨守敬书法作品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