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唠叨”就是把小刀子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奶爸俊哥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孩子的共处中,唠叨是悄无声息的,却也是最为频繁的。

被称为“唠叨”的,是我们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他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这些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比如:一位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想想这样的话语,对于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奶奶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降低孩子学步的自信心呢?并给孩子带来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他自我体验感将不断地被干扰,心理不断地受阻。

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的越多,往往他这方面做的也越差。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的需要一一我已尽心尽责的自我安慰罢了。

“唠叨”就是把小刀子

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见的情景吧,或许就出自你我之口:

你动那个干嘛啊?别动。

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

你不是刚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厕所?

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坐一会儿。

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有上过车上的厕所,连门都打不开。

就你事多。

你又不认字,翻了干什么?

别动那个,现在又不睡觉。

要坐就乖乖坐着,别老弄那个椅子,你不嫌烦啊?

那是别人的,你不能上去。

别蹦了,坐下吧,小心摔倒。

看你看你,又把这个弄翻了。

……

半小时的车程,这妈妈的嘴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他的孩子,几手没一句是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感的不知不觉上瘾(感觉女性朋友这方面最强大)。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够接受一句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的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他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总是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地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他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鲁莽或傻乎乎的。

“唠叨”就是把小刀子

书中尹老师也检讨了她自己,检讨自己不知不觉一直总说的一句话,从她女儿上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一到考试后总是说:“这次考试,你错在什么地方,现在知道了吧?”,她说她一直在不停地重复着这句废话,直到她女儿上高中的一次考试后,尹老师又说这句时,她女儿生气了:妈,你这句话说了多少次啊,最烦你这句话了,以后不要再说了”,当时尹老师大吃一惊,一时间也不能够接受女儿这态度,甚至感到委屈。但事后静下来想想,自己这么年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废话,除了让孩子烦,给孩子压力,又有什么用呢?自己这是在低估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呀。

也许你会说,如果孩子有个坏毛病总也不改正,难道还不说吗?确实,这几乎是所有一直坚持唠叨的家长的共同难题,虽然也意识到自己说的有些多,但就是无法停下来一一孩子不改变[拳头]唠叨不停止。

关子这个问题,尹老师分享了她三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参考并学习:

一,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你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儿童,还是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自己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呢?允许他在某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呢?

二,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你再说再提醒那肯定也是没用的了,很可能孩子的坏习惯,正是因为我们说的太多了,小缺点反而固化成了大缺点。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策略,换种说法,或以某种行动,不声不响地帮孩子来矫正。

三,实在没有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不再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会自己想办法修复自身的问题,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也许是最聪明的办法,就像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礼貌为何物,也不太讲卫生,长大了照样做得样样得体。

“唠叨”一句没事,唠叨两句也没事,天天唠叨,似乎也没什么。但唠叨的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好奇心、自信力、想象力、创造力、责任感、判断力都切碎了,破坏了,“唠叨”真是教育中最隐蔽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呀,难怪老师总说,真正的教育体现在细节中。

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不是有句话叫一一润物细无声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