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读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三、2023-11-02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3377/c82baaab060c775f.jpg)
咸丰八年(1858)五月初六日,赵烈文到达松江府,拜会松江府知府袁芳瑛,袁氏正在审理案子,不值。第二天辰时再拜会,得见。晚,袁太守(知府尊称)宴请赵氏,此处原文为“晚赴袁公处晚饭”。初八辰时,袁氏到赵舟回拜,此处原文“辰刻漱翁(袁号漱六)到舟答访”。同一个人,先后称呼不同,颇可玩味。
捡梁章钜、郑珍撰《称谓录 亲属记》,“公”者,推尊也。举例张九龄,人称曲江公而不名。“翁”,同公。捡360百科,袁芳瑛生于1814年,是年45岁。赵氏是年二十七岁,相差十八岁,可以认为是两代人也。又二人关系亲密,可以不报而访,辰时亦称食时,正早餐之时也,亦可互相拜答,非亲密之友不为也。综上,赵氏尊称袁芳瑛为袁公、漱翁,固也。《杜凤治日记》有杜氏到广东做官,一至广州,即拜会姑母之小叔名娄凤来者,原文为“到(广州)后先着梁升上岸通知娄凤来五姻叔”,此人在广州颇有交游,许多事有此人办理。后文即称凤叔、凤翁,可与赵氏相征。
古之称谓,颇为繁杂,读日记之类,更是摸不着头脑。字、号、官职、师门,林林总总,不胜其烦。比如官称,总督称制军,制台。赵烈文在曾国藩之幕,与曾氏有师友之旧,称曾为“涤帅”,盖曾之号为“涤生”也,即便是曾氏之字“伯涵”者,亦不能称呼也。刘坤一总督两江,有捐官候补道台二人拜会,端茶送客,二人犹不明白,其一问曰“未知大人字号?”,另一候补道大惊“你不知道?他就是刘坤一。”刘氏无奈赶走二人,是南京有名之典故,记载于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另有辛亥武昌起义,两湖总督瑞澂听说有革命党,召集大员开会。众大员对瑞澂自称“沐恩”,颇为卑微。后捡书知,明张居正当国,其势煊赫。武将如戚继光者,每有书信上呈,必书“门下沐恩小底”,成为武将对上司之尊称,后渐及文臣。
赵氏日记,亦有噱者。其四姊夫周腾虎,号弢甫,有文才,是赵氏之亦师亦友之亲密亲戚。赵氏之岳有疾,弢甫诊之,其岳不信之术,赵烈文狎曰“家岳不弢老之信也”,称呼其同辈为“老”,盖从白居易称元稹“每被老元偷格律”来也。
称呼一说,不可胜数,兹记是文,以泄余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