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改变学习(47):动机来自何方

2022-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启辉教书匠

      如果你必须学习一个以最无聊的方式教授的新话题,激励自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来自洛瓦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学生分成了四组进行研究。第一个组没有给学生努力的理由;第二组学生得知关于这个话题会有一个重要考试;第三组告诉学生努力是“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对他们的期望;最后,第四组学生得知将学习一项对未来有帮助的新技能。

主要研究结果

      第四组侧重于发展学生未来的技能,这在一系列衡量指标上表现更好。具体来说:

    (1)他们认为这一课更重要。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差异比其他三组高出25%。

    (2)他们有更高程度的自主权,也就是说,有更强的内在动力。

    (3)他们更有可能在课堂上付出更多努力。其他三组,包括为了考试、应该努力或没有理由,导致了更少的努力。

相关研究

      关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动机已经有了大量研究。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什么或如何做有合理的选择、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并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反馈,那么他的动机就会提高。如果人们感觉自己正在变好或正在学习新事物,则动机水平将持续且较高。

      在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其他提高动机的方法。如果做得正确、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性,并且注重过程,就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参与度和学生选择具有挑战性任务的可能性。结果,最初的表现得到改善,这创造了一个更高的激励水平和更好的后续表现的良性循环。


      给个努力的理由!

      哪种理由更能让孩子努力呢?没有理由的理由、为了考试、应该做的事(期待)和学习一项对未来有帮助的新技能。从研究结论来看,第四项“发展新技能”效果最好,动力最足。

      最近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内驱力”跳进千万家,不少家长咨询我如何调动孩子的内驱力。从以上研究结论来看,貌似还是需要才能产生动力,“学习一项对未来有帮助的新技能”这一理由最容易调动孩子的努力。或许是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使然,人还是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更感兴趣。要不然孩子喜欢来一句“学这些将来有什么用呢?”

      在相对富裕的时代,孩子学习动力的激发需要有新的视角。首先,作为缺失性需要的生存需要动力最足,“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反向说明了当危及个体生存时,个体急于改变的状态。之所以看到贫穷人家的孩子特努力,就在于他们迫切期待早日改变生存状态。于他们而言,没有吃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罪。然而,如今的孩子衣食无忧,没有了为改变生存状态而努力的理由。其次,安全感、爱和归属感的缺失又让孩子固着在那里不向上发展。解决之道就要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足孩子安全感,并让孩子有安全的依恋关系。最后,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不能忽视孩子尊重的需要。

      “学习一项对未来有帮助的新技能”的学习动机最为朴实,记得我小时候,掀起一波扫盲热,老老少少白天干完活,晚上还上扫盲班。宣传口号特接地气,“别做睁眼瞎”、“别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别卖个菜钱都算不清楚”,你别说,这样的宣传口号还真管用,老老少少白天累死累活,晚上照样乐此不疲。

      这一朴实无华的学习理由后来升级为“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只是阅尽人生艰辛的成人与懵懂无知的少年看到这句话心中起的波澜不一样而已。

      所以,看当你穿本质的时候,你或许会淡定很多,接受教育首先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其次是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生活中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不多,一个大学生基本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一旦敲开职业的大门,未来表现如何与过去的成绩无关,反而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做用。如果将眼界放远一点,除了那块敲门砖,更需要关注职场人需要的素养。也就是说,一味地卷,卷的终点容易“倦”。不妨世人皆卷我独醒!给孩子留点白,培养有利其未来竞争的素养,让其学得有动力。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