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写文章是一种什么感觉?
换了好多次主题,终于还是遵从内心和现实,留下当下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过多文字的渲染,没有绞尽脑汁的思考,也没有为了刻意博赞而去取一些博人眼球的标题,这样最自然。
——题记 这段时间的大雨一直牵动着我的心,昨日终于窗外听不见淅淅沥沥的雨声,上网看了很多关于这次暴雨的报道,最让我触动的是《终于是安徽人抗下了所有》这篇文章报道的阜南县某坝村,为了保住安徽和江苏,主动泄洪全村转移的英雄事迹。
起初,我也是想着写这样一篇关于雨的文章,定下了文章标题,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脑海中闪现出无数的关键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淅淅沥沥的雨声”“大雨冲刷了大地”“久旱逢甘霖”等等写到后面突然发现我在凑字数,果断删掉我已经写了300多字的开篇!
这两天一直在读季羡林先生的《人间岁月长》。我读书不好记书名,就这我还是打开搜索引擎才想起来的,才读到里面的《纪念沈从文先生》感受颇深。
九十多岁的国学大师在这篇散文中没有很华丽的辞藻,让我记忆比较深无非就是学习到了“大快朵颐”的意思。其他的篇章都是说自己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阐述自己的人生中的经历分享人生体验。
和季羡林先生相比,我的文笔略显逊色,先生的经历比我多,走的路比我远,看过的文章比我精,自然写出的文章处处是精髓。回头看看我曾经写的部分文章还是显得干涩!
我记得季羡林先生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时用了两个标题,具体我不太记得,一张是《门前的狗》这条狗一直趴在他母亲的门前,他母亲一直会给狗丢一些食物,直到辞世那条狗还在等待主人投食。另一张是《母亲》说的是季羡林先生对母亲非常思念,6岁就远离家乡的他,两度离开祖国母亲以及自己的生母。他表示很后悔,如果没有两次的离开也不至于最后见到母亲竟然已经天人永相隔!
季羡林先生文章的篇幅不短不长,看的出来都是人生的阅历加上读好书的力量,一定是有过很多心灵的体验得来的。虽然有很多目前我还不太理解的词语以及他想表达的东西,但这样的读书经历却让我甘之如饴!
不读书写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感受,只不过有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更加隐晦一点的时候却乱了分寸。
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更换了很多主题,说白了就是“编不下去了”,关于写雨的句子心中也没有优秀语句的积累。其实想表达的就是这次的暴雨给百姓带来的损失以及我们的心理活动。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的那样“若非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很简短的几个字,就把连续下雨的岳阳楼的景色刻画的惟妙惟肖!
不读书写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白话文文字的堆砌,文字不干练,篇幅冗长,意思不清晰。主题不鲜明!这种体验正的就像是这次的连绵不绝暴雨,急促中像是抵住人的咽喉无法喘息。下的江河湖海长了本事;下的山川大地失了颜色;下的黎明百姓丢了家园;下的牛鬼蛇神肆意戏虐!
![](https://img.haomeiwen.com/i8025372/13f43967577bdbc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