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如一日,坚持继往开来
写文章,算得上是一门比较传统的技艺了;写代码,算得上是一项比较新颖的能力了。一片林子里,想要获得更多阳光和雨露的新叶子,会催促片片旧叶加紧黄枯凋零。空间边界赫然的现实世界,新生事物总是站在老事物的残骸上茁壮,所以,新材料所铺就的水泥道路上,只允许现代交通工具驰骋,而不允许传统的交通工具拥有路权。然而,精神意识构筑的抽象世界,边界是不存在的,老本事不一定要谦让新能力,新能力也不需要老本事的退让才能发展,也所以,才会出现我这种既能写文章又能写代码的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出通才,小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大到治国带兵救世医人皆擅长。就是这种古今对比,让我越发觉得现代人未必就比古代人更聪明。也许,我们当代人可以自我安慰地说,那是因为古代社会教育体系落后,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只能让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发展成多才多艺的人,间接地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固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我所认为的能够形成这种古今差异的,是大众心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尊重知识、不再特别好学,变得太过钻营生钱之道,从大学选择专业时以能否赚到钱为考量便能看出来。
过去教育体系的落后,却是实实在在让大家尊敬知识份子,并且知识份子为了对得起这份尊敬,会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缺乏知识的人,而被帮助之人的衷心感激使得知识分子心生自豪、激发出学习更多知识去帮助更多人的决心,所以,苏轼这位文官才会为了帮助当地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自学水利筑造三堤——杭州苏堤、颍州苏堤、惠州苏堤,要知道历史上的苏轼可不是什么水利官啊,而水利与苏轼往日所学的知识不仅无关联,甚至是彻彻底底的跨行跨业,但他就是跨过了专业门槛留下来这三座至今还发挥着效用的水利工程。
现在,依旧施行着的分专业而教的培养体系,不过是旧时代的残留罢了。这里的旧时代,不是指遥远过去,仅仅指建国初期到各行各业复兴起来的一段时间。受十年抗战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中华大地上满目疮痍,行业凋敝待重建。面对此情此景,任何有见识和眼光的都知道,要想在全球已经联系起来的世界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快速恢复各行各业,就只能放弃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方案,改用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案,说通俗点,不再要求读书人像古时候那样多才多艺,只要求他们快速掌握建设社会所需的理工类技能,于是乎,长达至今的弱文强理工的人才培养方案问世了。只是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减轻成本提高速率的培养方案,终究与人的发展相互违背,势必会在尘埃落定后看到处处蒙厚尘的一幕。
当下的各种社会乱象,与这种弱文强理工的分专业培养、而不是综合培养的教育策略,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意识,是没办法真正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进而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也就必然地会出现各种与情不符、与理有悖的事情。看透了这一点的我,越发坚持继往开来式的多才多艺,哪怕其他能力作为兴趣爱好培养,也好过只会做一种事情。这种人生路,早在懵懂青春便埋下了伏笔,就在同班同学对所学课程各有偏好的时候,我却如同墨家主张一样兼爱非攻,一直保持住不偏科的知识体系知道今天。任何我学过的知识,只会因久不用及而生疏、遗忘,却不会有主动丢弃的做法,因为,我始终明白河海不择细流故有其广深、山岳不拒细壤故有其高大,任何零碎的知识都是我今日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