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极端
本文是抛砖引玉,探讨一下“极端”:如果一个人喜欢走极端,这是怎么回事?
一、极端的三个维度
本人认为,极端有三个基本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行为的极端,比如,有暴力倾向,这往往会触犯习俗或法律。
第二个维度是情绪的极端,比如,喜怒无常、暴躁、焦虑、极度自卑。情绪易走极端的人,他的情绪启动很快,前一秒还是平静的湖水,瞬间就可能是暴风骤雨。
第三个维度是思维的极端,比如,非黑即白,只有零和一等。
在心理学上,行为是更为表层的,主要是作为因变量,只有少数情况才是自变量;情绪和思维是更为内在的,主要是自变量。但是,是思维引起情绪,还是情绪引起思维,这个争议比较大,心理学界还没有定论。
二、智育对思维极端的作用
思维的极端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教育。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侧重智育,因此,国人是否接受教育,在思维上会有差别。这个差别主要体现为防止思维的极端。
读书作为谋生或攒钱的手段,并不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应该都感觉到了,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知识,在工作中完全“用”不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这些知识在防止思维走极端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本人甚至认为,这才是国内教育的主要作用。
那智育是如何防止思维走极端的。可能的几种途径如下:受过教育的人,能理解更抽象的概念和不同的价值观; 对于许多已知的,被大众所熟知的事物没有神秘感,更不会盲目崇拜;对事物和人的判断,不局限于简单的好坏二元划分,而是能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物的优缺点;更敬畏客观规律,也更理性;对于自我这个观念或系统有更清晰的认识;拥有更为现代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
因此,更能够认可除了达官巨贾之外的其它成功方式;追求的生活目标,除了赚钱之外,还可以其他;享受生活的方式,除了锦衣玉食,还可以是精神享受,比如,从艺术、新观念、新制度等抽象事物中找到愉悦和兴奋。
对于解决事情的方式,可以寻求更多元的方向和手段;更多使用智力谈判,而不是力量压制。
总之,智育通过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理性的思考,可以逐渐改变思维的极端。
三、积极的思维归因和行为习惯对情绪极端的作用
情绪的极端与先天因素有关。心理学上,人的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具有胆汁质的人,情绪无常,冲动;具有抑郁质的人,焦虑、悲观,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情绪都不稳定,喜怒无常。
情绪上来了,电光火石之间,是很难控制的。但还是存在改善的办法。后天的训练可以帮助控制这些情绪的极端,通过积极的思维归因和行为习惯塑造,可以在情绪走向极端的开始阶段,把负面情绪控制住。不过,要注意的是,一,通过训练把情绪隐藏在内心,不外显,并不是真正地改善问题,憋久了,反而有害;二,训练只是把情绪波动的幅度减小,而不是消除。
四、行为的极端
针对行为极端的矫正,存在条件反射训练、物理治疗等有效方法。但行为极端的矫正是非常专业的,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最后,总结一下,本人认为极端有行为、情绪和思维三个基本维度;智育对于思维极端有改善作用,积极的思维归因和行为习惯对于情绪极端有改善作用。
本文是抛砖引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