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关系

2023-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空如月

如何正确认识心与物关系,是心性修养与训练中的一项基础功课。

在心性修养与训练中,对【物】的认识需要放在【心物关系】中去认知,而不能脱离心物关系去认知。

在心物关系中,【物】,是心的对境。心是物的主人还是物的奴隶,则是把握心物关系的核心关键。

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哲学所说的【唯物主义】是非常必要的——

唯物主义,不是唯物质主义。唯物主义的物,其本质是【客观实在】,但这一定义还不够全面。

唯物主义的物,其真正的含义是【客观实在的运动变化规律】。

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一切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实践、科学思想。

在这种思想中,为了避免主观的、片面的、局限的认知所带来的认知错误与偏差,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因此将【客观】和【实在】作为关键要素进行考量。

其中,【客观】,即是为了避免片面的、局限的、以及带有随意性和臆断性的主观性认知影响。

而【实在】这一要素的根本所指,其实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基于客观事实而进行其现象与本质、外延与内涵、特征与规律的科学认知与研究活动。

对这一要素的标举,乃是为了避免认知活动建立在【虚假、虚幻、错觉、错误】的基础上,假如基础错了,那么全部的认知活动就都是错的。

因此,真正的唯物主义,即是客观且实事求是地研究探索世界、生命以及一切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实践、科学思想。

在这样的观照下,带有主观局限特征的唯心主义,的确是需要进行批判和扬弃的。

中华传统心性学对于心物关系的认知,在其根本思想与精神上,更符合“唯物主义”的认知,而非“唯心主义”的认知——即,中华传统心性学对于心物关系的认知,乃是基于客观事实且实事求是地研究【心】与【物】的关系,并在正确认知心物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生命的主体性,从而为心性修养、心性训练以及生命的升华提供正确而全面的科学指导。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中华传统心性学,其主要功用是用于生命本身的,是服务于心性与道德修养这一核心主旨的,而不是用于认识和研究外在世界的——那是科学研究的领域。

所以,只要正确地理解了“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就可以把这种精神用于指导心性修养与心性训练。

由于人的生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因此心性修养与心性训练,同样涉及到如何认知世界、认知生命、认知自身、认知自心以及认知心物关系的问题。

但同时,也要在心性修养与心性训练的专业领域中,深入地研究与考察特定领域与特定主旨下的心物关系。

在这一特定领域中,心与物的【关系】是其核心。即,如何摆正心与物的关系,而使得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同时又能够正确、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指导心性修养、心性训练,这才是这一特定领域中心物关系研究的重点。

在心性修养训练中,【心】与【心性】必然会成为最核心的研究对象,【物】只有在心物关系中进行考察,才能正确地体现出对于心性修养、心性训练的意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研究同样是基于客观事实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进行的,只不过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生命、心灵、心性而已。在这一特定研究领域中,【心】与【物】,既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与物的概念有相通之处,但同时又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意义。这是在研究和探讨心性学心物关系的时候所需要注意的。

下面就简单地说说心性学视角下的心物关系。

所谓心性学,也可以称为心性修养学,其核心内容是心性修养与心性训练。

所谓心性修养、心性训练,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精神修养、精神训练。

人类,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人类拥有崇高的精神——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爱和智慧的追求,对崇高人格与伟大精神的追求。可以说,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广义上的精神修养、精神训练。

在人类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物】既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代表了人类对于各种外在事物的追求——即【物化】、【物欲】。

对于人类生命而言,既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也需要战胜自身对于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因为,人一旦沉溺于物欲,就会变成物欲的奴隶,而丧失生命的主体性和崇高的精神性。

而在更深的层面,【物】则代表着所有阻碍心灵向更高精神境界升华的力量与影响因素。

再进一步,【物】则成了【心之对境】的代表。心的对境即是物。或者说,物,即是心的对境。

这时,物就已经泛化了,各种情感、情绪、念头、烦恼、痛苦等等,皆是【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则代表了心物关系中的主体性,以及【心】对于【物】的超越——这也正是心性修养与心性训练的核心目标之一。

【心】还代表了超越于【物】之后的究竟超越的智慧境界。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在究竟超越的心中,本自超越一切物欲,本自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本自超越一切【对境】——已然无对立,遂无对境。此境界已非语言之可表,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此境界绝非空虚死寂之虚无,而是有着无量无边的、无限灵动的智慧妙用。

这时,【物】已经全然消融于【心】,而【心】也全然消融于一种无限清净、无限清明、无限灵动的智慧之中。

此智慧境界,离于名相,离于概念,不可定义,不可思议,无名无形而妙用无穷。

历代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皆把此境界视为至高无上的生命理想与生命追求——契入此智慧境界并生起无限的妙用,广利群生。

因此,从对这种最高智慧境界的追求而言,【物】是需要超越的,【心】也是需要超越的,乃至于心与物的对立分别、心与物的概念、名相等,皆是需要超越的。只有在这样全面而深入的观照下,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心物关系以及对于心性修养、心性训练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