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声。
小A是我所有同学里相亲次数最多的。
我们有一个高中同学群,随便一翻,群里基本上都是她晒的各种相亲局,火锅店,中餐馆,西餐厅,山寨咖啡吧,我们那个十八线小县城约会能去的地方,她都混了个脸熟。经验积累得多了,相亲的对象没固定,但哪家比哪家的菜品好,小A心里门儿清。以至于同学聚会的餐饮部分,每次都是小A主动负责搞定。
我特别好奇,一个人能不厌其烦的去参加这种约会,是什么心理。
哪有什么心理,你试试在家里上班,爹妈一天三顿饭的念叨催婚,就会明白我是什么心理了。小A说得云淡风轻,可不知道怎么的,更觉得让人心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生活的社会越来越追求一种“大众式的成功”。
要么富有,要么结婚。社会衡量男女的标准似乎就这两种。
以年龄为参考,以房产或者婚姻为标准。年龄越大越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的,视为失败人士。而最擅长对这些“失败人士”进行鄙夷与厌恶的,却基本上都是对他们而言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兄长,比如亲戚好友。新闻上因为父母逼婚严重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的青年人,并不稀奇。
这个社会好像得了一种怪病。
我们总是要和别人比着过。
老李的儿子在南京买了房,那老王家的儿子在杭州起码也得有套房,不然老王家就不如老李家。老张的儿子结了婚,那老赵家也该抱孙子了,不然老赵家老两口在邻居中没有面子,走路后背都挺不直。
子女的状态,早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子女的不买房不结婚,那就是不成功,父母自然也成了失败者。
我见过夜晚在江边独自痛哭的青年,也看过公交车上坐在后排偷偷抹泪的姑娘。这个世界对年轻人的期望太多,媒体动不动就拿年龄标题做文章。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安慰自己,明天,明天就会好了。
我们读过的书告诉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学会独自打拼,对父母,要多说好事报喜不报忧。
可有时候啊,我们多想回到小时候,傍晚回到家,妈妈煮一碗热腾腾的青菜鸡蛋面,爸爸摸摸头问今天冷不冷。